千古謎團:古代七大神秘人物身影何處尋?(組圖)

作者:禾子整理 發表:2024-08-24 22: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萬里長城,象徵巍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聖人、偉人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下面這7位人物卻突然消失,至今仍是迷霧重重,其中甚至包括歷史上唯一一位離奇失蹤的皇帝。

老子西去

老子
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後,老子不知所終。(繪圖:志清/看中國)

你瞭解老子出關之謎嗎?歷史記載,老子晚年乘青牛雲遊天下,傳講道家學說以經國濟世、開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寳)被關令尹喜挽留著書,寫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

老子(約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是古代聖人之一,學識卓越,成為孔子的老師。其創立的道家學說影響華夏幾千年,尤其是那句「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名句至今仍被奉為經典!而且,其在道家傳說中更是太上老君。但是,在函谷關創作完道德經之後,他就騎青牛出關,一路西去,從此不知去向。

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故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史說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有人認為,老子出函谷關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

另一類說法是《史記》記載,說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為著書,因此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從此音信全無。這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確鑿的證據。有人說老子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還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的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升」。

也有人說老子點化了尹喜,尹喜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路西行至盩厔(音周至,即今陝西省周至縣)。傳說老子觀盩厔依山傍水、峰巒起伏,風景異常優美,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遺址即今存的樓觀臺。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樓觀臺八公里的西樓觀,故有學者將此地定為道教的發源地。

總而言之,老子在函谷關寫作完道德經之後,去了哪裡,反正是迷霧重重。自此老子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西施的結局

西施
西施浣紗(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王維這幾句詩概括了浙江諸暨美女西施的前半生。

吳越戰爭中越國失敗,越王勾踐想盡一切辦法,想打敗吳王夫差。謀臣范蠡為他帶來了西施。於是西施在越王宮中接受一番訓練之後,就被獻給了夫差。吳王夫差立刻就被西施打動,成天與她纏綿在一起,再也不理國事,於是吳國逐漸沒落,最終被越國擊敗,西施也成功的完成了任務。

那麼吳國滅亡之後,西施的下場究竟如何,正史中並沒有相應的記載,根據相關書籍的記錄與描述,有一說是,西施跟范蠡歸隱江湖了。

這個說法來自《越絕書》,唐朝陸廣微編寫的《吳地記》,裡面援引了一段《越絕書》的記載:「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宋代的《鶴林玉露》也認為西施的結局是跟范蠡一起走了,但是對於范蠡為什麼要帶走西施,這本書認為,那不是范蠡喜愛美色,而是意識到西施太美了,怕她今後迷惑越國的國王,讓越國重蹈吳國的覆轍。

最早的《越絕書》也是書寫於漢朝,《墨子》寫於戰國時期,與西施生活的年代相對更接近一些。《墨子》中說道:「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誰把她沉到水裡的呢,明朝的楊慎認為,西施是被吳國人淹死的,為了報復她顛覆吳國。

羅隱有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羅隱憐香惜玉,同情西施的命運。無論如何,西施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儘管關於西施的結局眾說紛紜,但她的美貌和智慧卻永遠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徐福出海

徐福東渡尋找蓬萊仙島
徐福東渡尋找蓬萊仙島,但具體去哪眾說紛紜。(手繪插畫:Winnie Wang/背景:Adobe Stock)

徐巿,或作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

秦始皇時期,徐巿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徐巿的事跡,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巿再度率領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一去不復返。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託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島),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

〈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前者稱徐福並未一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現在很多人認為,徐巿去了日本,創造了大和民族,是日本天皇始祖。還有的說他到了臺灣或者琉球,與當地人融合、繁衍。總之是去了國外,具體去了哪,沒有人知道。

建文帝下南洋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大明朝建文帝可以說是古代唯一一位離奇失蹤的皇帝。朱元璋死後,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其在位期間推行的削藩政策卻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身反抗。朱棣以800府兵起事,一路勢如破竹,直到攻占南京,是為明成祖。而建文帝在城破之後,也不知去向。

有傳言稱朱允炆在南京攻破時自焚,但未找到屍體。根據《明史》記載,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失蹤,朱棣派人尋找,但只找到燒焦的屍體,無法確認身份。 因此有人傳說建文帝逃了出去。至於逃到何方,說法不一,很多都說建文帝逃到了南洋,為此朱棣不惜七次派鄭和下西洋尋找。而也有說他一直在雲貴地區,隱姓埋名做了道士。還有人說他逃到了歐洲。反正也是不知去向,迷霧重重。

楊貴妃的下落


宋末元初的畫家錢選 《明皇弈棋圖》:唐明皇李隆基與其楊貴妃楊玉環對奕。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楊貴妃是唐朝著名的美人,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不僅以美貌著稱,還以其音樂和舞蹈才華聞名於世。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出生於公元719年,因其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被唐玄宗寵愛有加。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亡蜀中,途經馬嵬坡時,隨行的禁軍嘩變,要求處死楊貴妃和她的哥哥楊國忠。最終,唐玄宗在高力士的勸說下,不得已賜楊貴妃自盡。她被賜一條白綾,在佛堂的梨樹下縊死。這是最廣為接受的說法。

但一些文人墨客和民間傳說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她並未真正死去。

有傳言稱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坡,有傳言稱楊貴妃的墓只是衣冠塚,並沒有她的屍體。李隆基回到長安後曾派人尋找過楊貴妃的下落,但未果。

據說,當年死在馬嵬坡的「楊貴妃」其實是她的一名侍女,而真正的楊貴妃則被人秘密送離了大唐,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據說她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定居,並在那裡去世。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發表聲明,自稱是楊玉環的後嗣,這個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一些唐詩中暗示楊貴妃可能死於亂軍之中,而不是被縊死。例如杜甫在《哀江頭》中提到「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暗示她可能被亂軍所殺。劉禹錫在《馬嵬行》中提到「貴人飲金屑」,暗示楊貴妃可能是吞金自盡。這種說法雖然不如其他說法流行,但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楊貴妃的最終命運至今仍是一個謎,歷史上眾說紛紜。儘管正史記載她死於馬嵬坡,但關於她的下落,至今沒有確鑿的證據,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駱賓王出家?

駱賓王
有傳說駱賓王出家為僧。(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駱賓王是唐初著名詩人,被列為「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詠鵝詩》名傳千古:「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然而,他在歷史上失蹤成謎。《新唐書》記載駱賓王「亡命不知所之」,直接將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根據《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等人準備入海逃往高句麗,但在海陵遇到風浪受阻,駱賓王被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所殺,首級被送往洛陽。

唐人郗雲卿的《駱賓王文集序》記載駱賓王兵敗後逃遁。明代朱國禎的《湧幢小品》則記載正德年間有人在南通城東發現了駱賓王的墓。

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記載,徐敬業和駱賓王兵敗後逃脫並出家為僧。宋之問曾在靈隱寺遇到一位老僧,被告知此人正是駱賓王。

唐人張鷙在《朝野僉篇》中記載,駱賓王在兵敗逃跑過程中投水而死。安徽天長市的馬汊河古街中也流傳著類似的傳說。

總之關於駱賓王失蹤的說法眾多,但至今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他的最終結局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闖王生死

李自成
大順建立者,闖王李自成。(網絡圖片)

在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群雄並起。其中闖王李自成絕對是最牛的一位,是他率領義軍打進北京。但是,隨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不到2個月,就退出北京,清軍一路追至九宮山。在清軍給皇帝的奏折中,描述李自成走投無路,在九宮山自殺身亡。然而,李自成人呢?李自成就這樣消失了。

「闖王」李自成兵敗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生死真相一直是歷史上的未解之謎。關於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包括被鄉民殺害、逃禪老死、染病身亡等。其死亡地點也眾說紛紜,有湖北、湖南、山西、江西、貴州等地的傳說。儘管有專家建議通過考古手段挖掘墳墓以揭開謎底,但至今仍無定論。

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繼稱闖王名號,統帥起義軍,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三月,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而攻克北京後,包括李自成在內的眾將士,均被京城的豪華生活所誘惑,士卒也沒了鬥志。同年四月,李自成倉促稱帝后,在山海關一戰中,被吳三桂和多爾袞聯合夾擊,闖軍遭遇慘敗,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南下,逃往西安,五月又被迫轉戰湖北。

根據正史記載,李自成在1645年5月17日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當地忠於明朝的民兵程九伯所殺,屍首不知所蹤。但後來有史學家懷疑,李自成當年駐紮在九宮山一帶的至少有數萬人,怎麼可能僅帶著20名親信輕而易舉的就死了,而且李自成是生沒見人,死沒見屍,而他率領的幾十萬人也是人間蒸發,因此300多年來,李自成的死亡之謎便一直存在著各種說法,真偽難辨。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是李自成在戰敗後隱居湖南石門縣夾山寺,化名奉天玉和尚。據說在清朝初年,當時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遊訪石門夾山寺,於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返夾山寺,卻被告知方丈已經圓寂,方丈的徒弟告訴他,方丈其實就是當年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

清代乾隆年間的《澧州志林》記載,澧州知州何某曾親赴夾山寺調查,發現奉天玉和尚的墓葬及相關文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

1980年代的考古發掘中,在夾山寺發現了許多與奉天玉和尚相關的文物,包括宮廷玉器和「永昌通寶」銅幣等,這些都被認為是李自成隱居為僧的有力證據。

還有傳言說,李自成兵敗後,在青城的叔父李斌和堂兄弟李梓盛的掩護下隱居在榆中縣的青城,死後埋葬青城鎮黃河邊的龍頭堡子山下,而幾百年來榆中青城的李氏後人還流傳著一本家譜,其中就寫著李自成的名字,非常具有史料價值。

還有一些傳聞稱李自成在戰敗後逃往其他地方,如湖南、江西、貴州等地,並最終病死或被殺。

《明史》也提到李自成可能死於廣西峽山或湖南黔陽,但這些說法缺乏確鑿證據。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李自成隱居為僧的說法更具可信度,因為當時的大順軍已經失去了戰鬥力,而李自成選擇隱居可以避免清軍和南明政權的追殺。



責任編輯:文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