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常有想睡卻又抗拒睡覺的情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孩子明明想睡卻又抗拒睡覺,不管爸媽怎麼哄,他們就是不肯乖乖閉上眼睛入睡。「想睡,就快睡啊!」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曾在內心吶喊過。
在說明生理學的睡眠機制之前,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對嬰幼兒來說,睡覺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日本電視臺每日放送的節目《林老師,我第一次聽到!》,有一集曾跟蹤並觀察動物睡姿,其內容介紹的是在東武動物公園,一隻名為「希望」的長頸鹿,節目組表示在長達兩天的跟蹤觀察中,拍到牠熟睡睡姿的時間只有7分30秒。跟野生長頸鹿常常站著不同,這隻長頸鹿熟睡時是曲膝坐下。
長頸鹿的睡眠時間這麼短,有兩個原因。一是,長頸鹿靠吃樹葉供應龐大身驅所需要的能量,但因樹葉熱量低,所以必須不停的吃;二是,長頸鹿一旦坐下之後,要很久才能再站起來,若是遭受肉食動物攻擊時,便難以保護自己。
動物有各自的睡眠時間,通常草食動物睡比較少,肉食動物或有特定巢穴的動物,睡眠時間則較長。對可能被其他物種攻擊的動物來說,睡覺時會有生命之憂,這可能是造成牠們的睡眠時間短及休息姿勢,與肉食動物不同的原因。
我們再回頭看看人類。如果你第一次去露營,聽到帳篷外面傳來野獸的低吼聲或有其他動靜,我想就算是大人,應該很難在這種環境中安穩入睡。
大家平常可能不會特別注意,但其實人也一樣,只有待在令人安心的環境和狀態下才睡得著,這就是為什麼當發生大災難或心中有念頭盤據時,會變得淺眠或難以入睡。
接著讓我們站在嬰兒的角度想想看。
嬰幼兒是在媽媽體內練習怎麼睡著後才出生,而在媽媽的肚子裡,不管是醒來還是睡著都很溫暖,周遭環境柔軟又昏暗……可是出生後就不一樣了,不管身體包裹著多麼柔軟的襁褓,都比不上媽媽的子宮,接觸到的環境有時太冷,有時過熱,光線還很刺眼。從這個角度來看,嬰兒會藉由哭鬧來傳達「我好想睡哦」的訊息,某方面亦是在表達他的不安。
嬰兒要成長,需要大量睡眠讓腦部與身體發育,而不是因為嬰兒很喜歡睡覺。想讓孩子好好睡,最重要的是讓他有安全感。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很多,像是環境、生活節奏、哄睡方法等,不過最大關鍵在於安心。
陪孩子一起跟玩具說「晚安」
嬰兒要睡得好,前提是他有安心感。為了讓孩子每天能放心安眠,我們先來認識臥室環境。
首先確認孩子的睡覺空間是否安全。孩子的床鋪四周有沒有會掉落的危險物品,或塞滿物品和書本的書架、玩具等,如果可以,就搬到其他房間。
嬰幼兒有時半夜睡到一半,會伸手抓身邊的物品,等到會扶著東西站起來或開始學走路時,還可能到處亂走,再加上孩子睡著時經常翻來翻去,所以他睡覺的地方如果放了許多雜物,他可能會壓到、撞到而跌倒,嚴重的話,也許會受傷。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先檢視孩子的臥室,是否能讓他們舒適的睡覺。
臥室中不要放玩具,讓孩子知道臥室是睡覺的地方。(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房間放玩具,孩子不容易睡
臥室中如果有和睡眠無關的事物(例如玩具),孩子看見會忍不住想玩,所以不管父母哄再久都沒用,還有一種狀況是孩子半夜醒來,就會拿起玩具開始玩,然後漸漸清醒,於是他很難再入睡。
碰到這種情況,有些媽媽會起來陪孩子玩,等到小孩累了再一起睡,可是這樣反而讓孩子誤以為「半夜起來媽媽就會陪我玩」,以至於無法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最後大人小孩都睡不飽。
原則上臥室中不要放玩具,讓孩子知道臥室是睡覺的地方。
打造入眠儀式,孩子會期待睡覺
嬰幼兒不能順利轉換從日常活動到睡眠的情緒,向孩子們口頭說明如何轉換也不簡單,此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入眠儀式」。
所謂入眠儀式,就是決定晚上睡前要如何度過放鬆時刻。決定好睡前的入眠儀式,除了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現在該睡了」,也可以幫助他自然轉換到睡覺的情緒。
就像大人會在夜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如讀書、寫日記、做簡單的伸展、喝花草茶、點精油等,讓心情沉靜下來以幫助入眠,同樣的,爸媽也可以為孩子建立入眠儀式,讓他們期待睡覺。
舉例來說,大家在進臥室前,來趟「晚安之旅」,以提升睡意。
意思是跟孩子一起對著玩具和家電說「晚安」,我想這樣應該可以順利轉換入睡情緒。
如果孩子走向臥室時會害怕,可以讓他拿著觸感柔順的手帕或玩偶,緩和他的情緒,但不要在未滿六個月的嬰兒床鋪上放這些東西,以免他在翻身時不小心壓到口鼻而窒息。順帶一提,讀繪本給孩子聽,也是很適合的入眠儀式。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社《父母不抓狂的孩子速睡技巧: 嬰兒、學齡前、學齡後孩子怎麼速睡?睡對了比學才藝更有競爭力,最強嬰幼兒睡眠專家經驗談。》,作者:清水悅子, 鶴田名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