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善書畫,精鑑賞,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圖為書畫合璧〈待渡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又號香光居士,直隸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人。明代晚期官員、書畫家、美術評論家。善書畫,精鑑賞,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和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合稱「晚明四家」。
書法太差被降級 備受刺激發憤臨池
董其昌天才雋逸。圖為自題小像〈崇禎七年自畫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董其昌天才雋逸。17歲參加松江府會考,寫了一篇頗為得意的應試文章。不料松江知府袁貞吉批閱試卷時,認為他的文筆雖好,但所寫的字太差,遂由第一名改列第二,屈居於堂侄董原正之下。董其昌因此事受到極大的刺激,從此發憤臨池,以顏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又學虞世南,上追魏、晉,臨鍾繇、王羲之法帖,參以李邕和柳公權等書法大家作品。三年後,自謂已逼近古人,實則得其形卻未得神韻。其後在嘉興大收藏家項子京家中觀摩許多古人名作真跡,又有幸見到王羲之〈官奴帖〉,大為讚歎,方知自身淺薄。經過十多年努力鑽研書法,終成大器。
董其昌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歷任編修、皇長子朱常洛講官、按察司副使、湖廣提學副使等職,因病辭職。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後,任太常寺少卿、掌國子司業事,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其後因時值明代長達十餘年的東林黨爭,時局動盪,董其昌藉口養病,辭官歸隱,潛心於書畫。
魏忠賢死後,政治趨向清明,董其昌復仕。他以科舉入仕,為官18年,歸隱27年,深具政治智慧,明哲保身,與東林派、公安派、反東林黨人皆相處和睦。卒諡文敏(同趙孟頫),後人稱他為「董文敏」。
書法集古法大成 平淡天真自成一格
董其昌的書法集古法大成,「六體」和「八法」無所不精。書風平淡天真,筆畫圓潤;用筆多為中鋒,少有偃筆、拙滯筆法;講究用墨,濃淡盡得其妙;章法布局,疏朗勻稱。雖處在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年代,但未受兩位書法大師的風格左右。他綜合晉、唐、宋、元各家書風,吸收古人精華,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顏骨趙姿」之美,自成一格。
傳世書法作品以行、草書造詣最高,楷書亦精,小楷尤為娟秀。甚得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喜愛,備加推崇。據説康熙還親自手摹臨寫,使董書風靡一時,出現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影響深廣,其他書法家皆無法比擬。〈明史‧文苑傳〉描述其書法:「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
董其昌曾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研究書法的心得和主張,散見於大量的題跋中。留下「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之說,是中國書法中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來劃定晉、唐、宋三代書法審美取向的理論。
董其昌勤於書畫,又享高壽,傳世作品很多。圖為雜書〈後赤壁詞〉。(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勤於書畫,又享高壽,故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月賦〉、〈和子由論書〉、〈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詩〉、〈三世誥命〉、〈倪寬讚〉、〈煙江疊嶂圖跋〉、〈前後赤壁賦冊〉、〈草書詩冊〉、〈岳陽樓記〉、〈路馬湖記〉等。
「民抄董宦」眾說紛紜 品格是根本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董其昌捲入備受後人詬病的「民抄董宦」事件。根據《民抄董宦事實》一書記載:「董其昌62歲時,看中陸紹芳家使女綠英,指使次子祖常率悍僕陳明強擄綠英作妾,又懷疑書生范昶編寫唱詞嘲諷,將范召來嚴加斥責。不幾日,范暴卒,范母馮氏率媳及女僕至董家說理,被董氏父子命陳明凌辱,暴打出門,群眾憤怒異常,上海、金山等縣百萬民眾齊聚董宅,將其畫棟雕梁獸舍一火而燼。」
董其昌究竟是令人敬仰的大書畫家,或是魚肉鄉里的大惡霸?在《明史》和相關史料中鮮少提及此事,而有記錄的《民抄董宦事實》、《說夢》、《景船齋雜錄》等稗官野史可信度有多少?不無疑問。有人認為董其昌為官自恃清高、不受賄賂,以致被人誣陷,毀其公署,遭受不白之冤。另一個說法則是董其昌之子董祖常作惡,而董其昌有教子不嚴的疏失。
四百多年過去,「民抄董宦」的真相仍然眾說紛紜,未有定論。由此觀之,一個藝術家同時也必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能為人所敬仰。否則,縱然才能再高,一旦品格蒙上汙點,也會為後世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