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遊仙詩不只是想像 史料藏驚奇事(圖)

發表:2024-08-13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代的「遊仙詩」並非都是杜撰,有些是出自於詩人的真實經歷。
古代的「遊仙詩」並非都是杜撰,有些是出自於詩人的真實經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遊仙詩」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類型,是以遇見仙人、遨遊仙境為主題的詩歌之統稱。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梁朝吳興武康人沈約(公元441~513年)曾寫過一首名為《前緩聲歌》的詩,這首詩就被歸類為「遊仙詩」。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古人創作的「遊仙詩」有可能是他的真實經歷,而非出自杜撰。

上述的這位沈約究竟是何許人也?

沈約,字「休文」。他幼遭家難,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曾因擁立梁武帝有功,為尚書僕射,遷尚書令,後轉左光祿大夫,為人不爭名利,後因觸怒武帝,受譴而死。那麼,為什麼說《前緩聲歌》不只是他想像出來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元朝的一本書——《女紅餘志》說起。

《女紅餘志》的作者是元朝女子龍氏,她的丈夫在妻子寫的《女紅餘志》中作序,稱:「細君(夫人)龍氏」,「家多異書,夫人龍氏細閱之」,並選了其中四十多條記錄下來,才寫成《女紅餘志》這本書。《女紅餘志》書中記載了某首遊仙詩的序言中說:有「仙童降於郊,進余以瓊漿,味甘如飴,騰空而去」。所以,這首詩文才會出現「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之句。

如若仔細查閱古詩詞,將會發現「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這句詩正好出自於南北朝詩人沈約所著的《前緩聲歌》。但相關書籍中均無《前緩聲歌》序言部分。也就是說《前緩聲歌》的序言已經失傳,但在《女紅餘志》中保留了其中的一句話「有仙童降於郊,進余以瓊漿,味甘如飴,騰空而去」。

所以說,詩人沈約之所以創作《前緩聲歌》,是因為他曾經真實的遇見過仙童,仙童也真的賜給了他瓊漿「味甘如飴」,之後仙童「騰空而去」,因此沈約才創作了《前緩聲歌》這首遊仙詩。由此推測,古代許多遊仙詩不應該都是出自於作者的想像而已,有一些是作者真實的神奇經歷。

(資料來源:《女紅餘志·瓊漿》、沈約《前緩聲歌》)

(文章取自:德惠〈南北朝詩人沈約遇見仙人的罕見史料〉一文。本文經過修改)



責任編輯:初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