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指一年中最高溫的時候,也是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列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位、屬於夏季最後一個節氣的大暑的交節時刻,落於7月22日。大暑是指一年中最高溫的時候,也是陽氣最旺盛的節氣。民間俗話「小暑大暑無君子」恰恰說明小暑、大暑期間的天氣炎熱到讓人受不了,最後顧不上面子,只能將衣服給脫了,一出現這失禮之舉,君子風範自然就蕩然無存了。想知道大暑究竟有多熱,不妨來了解一下「三伏天」吧!
大暑簡介
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意思是指:陸生的螢火蟲在枯草上產卵,螢火蟲在大暑時卵化出來;螢火蟲被認為是由腐草變成的;天氣逐漸變得悶熱,土地也變得非常潮濕;這期間會常出現大雷雨,進而讓暑濕減弱,天氣則逐漸朝立秋過渡。
大暑一到,代表太陽此時已經到達黃經120度。大暑與小暑一樣,均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但「小暑」是標誌炎熱開始了,「大暑」則標誌天氣實在是酷熱到不行。俗語「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及說明了這些現象。《通緯‧孝經援神契》有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歷書》亦有載:「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古人諸多紀錄,同樣點出天氣極熱,更勝小暑,故大暑日被視為一年當中陽氣最旺、最熾熱之日。
三伏天
大暑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我們可在這段期間感受到豔陽如火、風弱、濕度大,以及白晝暑氣蒸騰,夜晚悶熱難眠。
古人認為,春夏秋冬分別對應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按相生相剋的規律來看,從秋至冬是「金生水」、從冬至春是「水生木」、從春至夏則是「木生火」,這些都是相生關係,唯獨從夏至秋的「火剋金」是相剋關係。因為秋季會被夏季壓制著,需要潛伏一段時日,故將一年中最熱的這段期間稱為「伏」。
入伏後,依序出現:初伏、中伏與末伏這三伏,俗稱的「三伏天」,每伏10天至20天,以節氣來說,約莫在小暑和處暑期間,這期間也有「伏夏」的說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2024年的三伏天分別是:初伏(7月15日至7月24日;中伏(7月25日至8月13日);末伏(8月14日至8月23日)。
今年的處暑將於8月22日到來,處暑與小暑、大暑相同,都跟三伏天出現了重疊,且都因「暑」字代表著炎熱,但處暑這一節氣是指秋老虎的暑氣將要結束之日。不過,屬於秋季的第二個節氣的處暑,炎熱程度也不可小覷,俗話「處暑處暑,熱死老鼠。」即點明處暑這一特性。不過,幸好,處暑日的隔天,就宣告著準備要出伏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屆時,我們將不再受暑氣嚴重侵擾。
可趁日曬較弱的期間前往戶外活動,藉此補充身體陽氣。(圖片來源:Pexels)
現代消暑良方
只是,現在想必大家都想方設法地尋找消暑良方吧!只是,一味的吹冷氣、飲用冰水,是無法幫助身體散熱,反倒導致寒氣入侵,引發身體不適。現代的營養師建議民眾三招消暑方式,其中包括:吃足優質蛋白質、選擇富含水分又能清熱降火氣的夏季當季食材、攝取足夠水份。
我們還可調整環境溫度與濕度,除了注意飲食,也得關注自身的作息與情緒,進一步保持心氣穩定與經脈血循流暢。當清晨或傍晚到來,我們可趁日曬較弱的期間前往戶外活動,藉此補充身體陽氣。當然,在排汗除濕熱之際,可別忘記補充水分,以防脫水或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