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改革」舉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7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共三中全會結束,提出300多項「改革」舉措,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承認財政和經濟有困難。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改革時代告終。
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
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關於三中全會的新聞發布會。
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困難,表明中國經濟恢復還不夠,不同地區、行業、企業之間存在分化現象。
韓文秀表示,下一步要推動經濟持續回升。要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好發力見效等等。
韓文秀也說,要實施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強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項目建設。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在新聞發布會上承認了挑戰的存在。
「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化面臨許多複雜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克服多重困難和阻礙,」唐方裕說。
「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是複雜尖銳,」唐方裕補充說道。
三中全會推300項「改革」措施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併發布了公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作為中共慣例,歷屆三中全會均會為接下來五至十年的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在本屆三中全會前,外界寄希望於中共聚焦稅改等真正惠及民生的議題。
在7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表示,《決定》一共15個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決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
不過,路透社報導指,中共只是重申了宏偉的政策目標,包括實現工業現代化、擴大內需、抑制債務和房地產行業風險,但並未提供具體的實施細節。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撰文《三中全會公報遠景不解近憂 改革目標如空中樓閣》指出,公報包含一貫的「高大上」的目標,以突顯中共的「偉光正」,但是,如何提供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則語焉不詳,公報內容也多是過去數年提出的一些目標。公報總共提到「改革」52次,「開放」12次,「經濟」23次。簡單來說,好像各方面都提到了,例如,「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但描繪的遠景如空中樓閣一般不切實際。
文章指出,雖然三中全會描繪了看似遠大的目標,但遠景不解近憂。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壓力,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旅美經濟學者程曉農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亦表示,海內外對此次三中全會的期望過高,此次公報是新舊口號的組合,政策屬於原地踏步。「中國國內和西方有一個相同的誤解,就是他們有一個關於中共是強大政權的誤解,所以他們認為所有問題只要中共下決心就一定能解決。」
他說:「假如中共心裏很清楚那些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那它會怎麼做?那就不解決了,也不說了,也不承諾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硬要認為中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那本來就是個錯誤。」
分析:三中全會令人失望 經濟改革時代告終
中國政策中的矛盾存在已久,包括提高製造業附加值、增強社會保障、放寬土地使用和改善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等。但做出艱難選擇的任務日益緊迫,因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低靡的房地產市場、通縮風險、外國提高關稅、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7月19日,據美國之音報導,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警告,「(中國)高負債水平加上不斷增加的通縮壓力,最終可能導致日本式的低增長和極低通脹。」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中共)同樣的產業政策,同樣的觀念」,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真的沒有任何方向上的變化,沒有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沒有一句提到市場力量的作用,什麼都沒有。這真的令人失望。」
澳洲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提出類似觀點。他表示,此公報通篇內容令人失望,對於如何提振中國消費者信心、應對外資出逃等外部挑戰,或揭示經濟新思路等重要方向空缺,彷彿撰稿者已「躺平」。
史鶴凌說:「把這份公報拿到5年前也是適合的,就是說,它根本沒有(針對)中國現在面對的經濟問題,做宏觀經濟方面的調整,而是像篇哲學文章,基本上就是,老生常談。」
三中全會公報也恐不符中國經濟學家的期待。例如,中國央行前顧問李稻葵7月初曾向政府提出具體的景氣刺激方案,包括中央財政可於十一黃金週期間,發放一萬億人民幣等值的消費券來鼓勵或補貼民眾的消費。他說,基於消費券發放的乘數效應,一元消費券將帶來約四元消費,在不消耗中央財政收入下,可推升稅收,還可換來消費信心、並拉抬中國經濟的整體走升。
但是,如今出臺的三中全會公報竟看不出有任何這類救市、救經濟的跡象。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也分析,在「習思想」框架下,此公報的經濟論述難有新意,即使屢屢吹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難救中國的經濟頹勢。
他直言,習近平的經濟改革是「往回頭路改」,如國進民退、外資控管等方向,都重挫市場經濟。
對於三中全會的成效,在一場由臺灣智庫國策研究院舉辦的研討會中,多數與會的臺灣學都直言,外界難抱有大期待。
在臺北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則於研討會上指出,習近平口稱「改革」,其實是要改掉他眼中「走錯路」的簡政放權、經濟活絡等開放政策,重新回到更加集權、個人崇拜的老路。
明居正分析,習近平政治挂帥的施政,出於他對國際的錯誤認知,他總認為,西方國家將對中國不利,所以要時時「備戰」,不能稍有鬆懈,在國安優先的前提下,刺激中國經濟所需的各項寬鬆政策,很難被提上三中全會的日程。
明居正於研討會上表示:「(習近平)喊的是市場經濟,但是真正推的是‘民退國進’,就是做的事情跟喊的完全相反,所以,我對三中全會不抱很大希望,你就算把經濟政策都放寬,再走個20年也會碰到一模一樣的問題,因為政治卡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