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周圍或存在更多未知星系,暗物質理論面臨挑戰;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7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人類對銀河系的認識正在不斷更新。美國科學新聞網站「科學警報」(ScienceAlert)7月2日發表文章稱,天文學家們最近發現了2個新矮星系,為現代科學認識宇宙帶來了更多謎團,而非解答。
銀河系周圍驚現爆量矮星系 挑戰暗物質理論
眾所周知,銀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並非孤單存在,它被一群體積微小、光芒黯淡的矮星系環繞著,如同舞者般翩翩起舞。這些矮星系有些僅由數千顆恆星組成,難以觀測。
科學家相信,矮星系的數量遠遠超過目前發現的60多個。剛發現的這2個名為「室女座3號」(Virgo III)和「六分儀座2號」(Sextans II)的矮星系,位於一個早已被認為「矮星系密集」的區域,它們的出現,使得該區域的矮星系總數增加到9個,遠遠超過了現有暗物質模型的預測。
暗物質,是宇宙中一種看不見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觀測,卻有著巨大的引力效應,影響著星系的形成和運動。
科學家相信,每個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被巨大的暗物質暈環繞著,這也是解釋星系旋轉速度和星系團形成的重要依據。
過去,天文學家根據暗物質模型推測,銀河系周圍應該存在著更多尚未被發現的矮星系,科學家們也積極尋找它們的蹤跡。然而,新發現的這2個矮星系,卻讓這個理論面臨挑戰,因為它們的數量遠超過預期。
「這個超微弱矮星系的發現率,遠高於近期基於冷暗物質模型所預測的銀河系衛星星系數量,顯示我們正面臨著『衛星星系過多』的問題」,領導這項研究的日本國立天文台科學家本間大輔(Daisuke Homma,譯音)解釋道。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現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存在偏差?
銀河系30億年前的秘密正掀開面紗
今年6月,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的一項最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銀河系形成歷史的理解。研究團隊,由天文學教授紐伯格(Heidi Jo Newberg, Ph.D.)和訪問研究員唐隆(Tom Donlon, Ph.D.)領導,發現銀河系的最後一次重大碰撞實際發生在約30億年前,比先前認為的8至11億年前多了數10億年。
《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報導,這一突破性的發現依賴於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的蓋亞探測器(Gaia spacecraft),該探測器詳細地繪製了銀河系內外超過10億顆恆星的運動、亮度、溫度和組成。研究團隊專注於分析銀河系中的星際「皺紋」,這些皺紋是其他星系與銀河系碰撞後形成的。
唐隆博士形象地將這些皺紋比作銀河系的「歲月痕跡」。這項研究挑戰了此前被廣泛接受的理論,即銀河系最後一次重大碰撞是與一個稱為「蓋亞-香腸-恩克拉多斯」(Gaia-Sausage-Enceladus)的矮星系發生的,該理論認為這次碰撞發生在8至11億年前。
紐伯格教授解釋說,這些皺紋是恆星在銀河系內部來回運動時形成的,如果碰撞發生在8至11億年前,這些皺紋應該早已消失。而新的研究顯示,這次碰撞可能是由一個叫做「維爾戈徑向併合」(Virgo Radial Merger)的星系造成的,這次事件發生在約30億年前。
這項研究的意義深遠,為天文學界提供了新的視角,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銀河系及其演化歷史。
銀河系中心驚現神秘天體 挑戰天文認知
另據Popular Mechanics雜誌6月18日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銀河系中心時,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天體,它只發射微波輻射,而且與目前已知的所有天體都不相符。這項發現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也引發了人們對宇宙未知領域的無限遐想。
研究人員將這個天體命名為「毫米超寬線天體」(millimeter ultra-broad-line object,簡稱MUBLO)。它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一個充滿了恆星、氣體和塵埃的複雜區域。MUBLO由冷塵埃和快速移動的氣體組成,但它最奇特的地方在於,它只發射微波輻射,這一點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金斯堡(Adam Ginsburg)和他的團隊,在仔細研究了各種可能的天體解釋後,仍然無法找到完全符合觀測結果的解釋。
目前,這個神秘天體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依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搜尋外星智慧研究所(SETI institute)天文學家德布瑟(James De Buizer)說法,銀河系每年約有1.9顆恆星消亡。
英文報導:Missing Dwarf Galaxies Found Near The Milky Way in The Worst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