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將確定30年來新政策 稅收是首要議題(圖)

發表:2024-06-20 21: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政策顧問透露中共三中全會將確定新政策
政策顧問透露中共三中全會將確定新政策。(圖片來源: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6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編譯/綜合報導)近期地方政府已要求多家企業補繳稅款,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引發企業的恐慌。6月20日,政策顧問透露中共三中全會將確定新政策,向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稅收收入。

中共三中全會將確定稅收新政策

據路透社6月20日報導,政策顧問表示,中國推行稅制改革將側重於允許地方政府保留更多財政收入,市場普遍認為這是消除金融風險的重要一步。

他們表示,將中央政府的收入重新分配給地方政府的措施,以抑制中國房地產危機暴露出的土地財政成癮現象,這將成為7月份的中共三中全會的首要議題。

四位政策顧問向路透社表示:「土地財政階段結束後,推動改革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壓力很大。」由於事態敏感,其中三人要求匿名。

此次三中全會將討論中國30年來財稅體制的最大改革,決策者希望緩解人們對地方政府債務不斷增加的擔憂,這些債務給金融機構和經濟增長帶來風險。

中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地方政府自身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總額的54%,但其支出卻佔86%。

這種不平衡源於1994年的財稅制度,當時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支出激增和通貨膨脹之後,旨在限制地方獨立籌集資金的能力。

但地方政府通過創建預算外融資平臺、城投公司(北京當局正在嚴厲打擊)和拍賣住宅開發用地來規避這些限制,從而助長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

202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陷入嚴重低迷,而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土地出讓對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的貢獻從五分之一上升至近三分之一。土地出讓不再是可靠的搖錢樹:此類收入從2021年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峰值縮減至2023年的5.8萬億元。

中共領導人在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財政改革計畫,但沒有提供具體細節。

政策顧問表示,主要的變化可能是圍繞地方政府保留多少收入。目前,地方政府獲得一半的增值稅收入和40%的個人所得稅,而中央政府獲得大部分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

顧問們並未透露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劃分的具體數字。

但他們表示,地方政府可能被允許保留大部分消費稅(佔中國總稅收的近十分之一)和更多的增值稅(佔三分之一以上)。

並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北京方面將承擔越來越多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資金,三中全會的議案還包括這些議題。

顧問們表示,其目標是通過平衡收入和支出來阻止政府債務的積累。

「地方政府的支出應該基於其財政能力,」第二位顧問表示。「一個成熟的社會不再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

分析師表示,財政改革可能無法解決其他結構性失衡問題,例如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以及家庭消費疲軟。但投資收益卻在不斷減少,過去15年來,中國的債務增長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就是明證。因此,稅收收入也很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出中國的稅收佔GDP的比例為14%,而七國集團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為23%。

如果不提高資本或企業稅,社會支出就難以得到資助。對家庭徵收更多的稅是一個困難的提議,因為中國的個人所得稅上限是世界上最高之一,達到45%。

但扭轉這一局面違背了北京當局的全球工業和技術領導地位的戰略目標,該戰略目標將資源引導至工廠和科學實驗室,而不是消費者。

「稅制改革應該支持工業發展,」中國新供給側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賈康表示,中國仍然想要「把蛋糕做大」。

不過,本次三中全會或許仍會種下一顆長期向消費傾斜的種子。

中國大陸媒體的報導稱,決策者可能會把徵收消費稅的重點轉移到批發商和零售商身上。目前該稅只適用於15種商品,包括酒類、菸草、豪華汽車、珠寶和遊艇。這些商品的國內需求對中國生產力的影響有限。

高盛分析師表示,向消費者收費將使地方官員的動力從發展製造業基礎轉移到擴大消費基礎。但在消費依然疲軟、經濟脆弱的情況下,這將需要更廣泛地實施徵稅。「儘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要求增強消費稅的作用,但實施可能會是漸進的。」

徵收財產稅也存在類似的限制。北京當局長期以來一直打算開徵房地產相關稅收,但房地產危機打亂了這一計畫。

賈康稱,北京當局不會趁該行業低迷時出手:「我們只會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

中國稅務倒查30年引發恐慌

中國地方政府已要求多家企業補繳稅款,其中最遠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的稅款,突顯在經濟復甦不平衡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對資金的需求。

彭博社報導,多家上市公司近幾個月在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稱,已收到政府要求補繳數千萬元的稅款,並警告投資者,這可能會影響公司收益。

根據中國官媒央廣網,維維股份6月13日發布公告,原控股子公司湖北枝江酒業因未按規定的申報期限對1994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的消費稅進行納稅申報,被相關部門要求補繳稅款逾8500萬元。

維維股份公告發出後,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一時間「稅務倒查30年」的聲音四起。

據中國官媒《上海證券報》報導,湖北宜昌當地有關部門稱,此次對枝江酒業下發《稅務事項通知書》,系審計部門發現枝江酒業前期有稅款欠繳,稅務部門按照程序正常追繳。

除了維維股份,華林證券、博匯、藏格礦業和北大醫藥都曾發表過類似公告。

央廣網稱,藏格礦業涉及的金額高達4.8億元,並指這些公司的補稅原因多樣,包括政策變化、少計稅、未按規定申報、關聯交易價格偏低、對稅收政策理解有偏差等。

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和樓市低迷導致土地出讓收入大減,中國地方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增收壓力。它們的負債已經居高不下,進一步提高槓桿率的能力受限,迫使中央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力度。

澳新銀行資深中國策略師邢兆鵬說,要求企業補繳稅費可能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財政困窘。他補充說,「我認為他們需要一些資金以在季度末之前付款」,因為地方政府通常會在那個時間向政府項目承包商付款。

6月17日,中國大陸媒體「第一財經」從多位省級、市級稅務人士處得知,目前並沒有全國性查稅部署,一些地方在根據當地稅收大數據風險提示等對個別企業查稅。儘管並未採取集中清繳清欠稅收等行動,但隨著稅收大數據廣泛應用,網狀、系統性稅收風險分析取代了此前個人經驗點對點分析,稅收征管力度事實上在不斷強化,稅收徵收率在不斷提高。以前企業偷漏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但近些年通過稅收大數據,稅務部門會收到企業風險提示,並跟企業確認,不少企業需要依法補繳稅款。

另外,近些年受經濟下行、大規模減稅降費、樓市土地市場低迷等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受到一定衝擊,而剛性支出有增無減。在財政收支矛盾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有更大的動力加強征管、查漏補缺。

報導稱,隨著稅收征管能力不斷強化,稅收徵收率不斷提高,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痛感會更明顯,一些企業如果不能承擔可能會選擇停業,這不僅影響就業,更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負面影響。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