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善小而不為。圖為燒掉借據,幫助窮困之人的例子。(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名言寫的淺顯至理。提醒紅塵之人:莫忽視小善與小惡。今天要借助一則古代故事——《裴度還帶》來講述善惡有報的道理。讓大家透過本懷惡運的裴度所做出的善舉,來瞭解其改變命運的關鍵。
小善也是善;小惡那也是惡。善行要為之;而惡行勿為之。也許有人會笑,古人怎麼活得那麼謹小慎微。其實不然,行善積德、行惡造業,那是真理。因為德與業兩種物質如影相隨,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見而已。
看見相信,看不見則不信,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可是人的肉眼看東西有局限性。舉個例子,空氣中的化學元素你能看見嗎?聲波、磁波你能看見嗎?可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別不信,雖然德與業兩種物質你肉眼看不見,但與人共存,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不見不信這是偏見,然而通過修煉出功能的人則能看見,看見它們真實存在於另外空間。
那麼,人為善?還是為惡?對人來說就極其重要。
唐朝中期的名相裴度,是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後人對他的評價極高,「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他位高權重,在相位二十年。你可知道,他的福德是因為積下了大善才獲得的。
裴度在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一天,路上碰見的一位修行人,在觀看了裴度的面相後,發現他的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未來恐遭遇餓死橫禍,故而勸勉他要努力修善。
要想改變命運,需自內心改變自己,從敬畏天地開始,從小善做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長大後的裴度,因為在功名場多次挫敗,心情非常低落,再想一想自己的命運,不由悲從中來。一日,裴度前往香山寺禮佛,無意間在地上發現一個裡面裝有兩根昂貴玉帶的包裹。他猜想包裹主人在發現東西丟失後,會非常焦急,遂站在原地等待找尋包裹的人到來。孰知,裴度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仍不見人影。
第二天早晨,廟門尚未打開,裴度已經站在廟門前。忽然,他遠遠看見一名女子慌慌張張的走來。裴度上前問明情況後,發現女子的父親被奸人所害,關押在獄中,而包裹中的兩條玉帶是女子準備當作禮物送人,好將父親營救回來之物。裴度暗自分析眼前的女子正是丟棄玉帶的主人,他明白,玉帶一旦丟失,父親就得要大禍臨頭了。裴度心痛的看著這名女子,急急拿出包裹還給了她。女子見到失而復得的包裹,又驚又喜,趕忙哭著拜謝,並請裴度留下一根玉帶,做為謝禮,但被裴度笑著回絕了。
後來,裴度再次碰到那位幫他看面相的修行人,只見對方驚嘆的說道:「你一定積了大陰德,面相已經變成了有福之相,前途不可限量啊!」
至此往後,裴度的仕途一路順遂,不只得到朝廷重用,還一共輔佐了大唐四朝皇帝,以全德始終。裴度後來的人生,果真被那位修行人說中了。
在《堯山堂外紀》中,裴度對自己的評價:「爾身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一片靈台,丹青莫狀。」他的一生都在修養自己的德行,雖貌不揚,但心向靈台。
裴度行善之舉,不但善待了別人,也善待了自己。其悲慘命運,因為行善而被化解並得到大福報。由此可見,人的福分與德是緊密相關的。積的德越多,福報越大。由此也明白古人為什麼那麼看重小善和小惡了。小善積多了,德的物質相對就會增多,福報就會越大。反過來說,一個人的惡行積多了,那麼天災人禍就會隨之降臨,因為人的苦難來源於業。
紅塵之人,都想生活幸福美滿,都想身體長壽安康。但是,你可知道修善積德的重要?要想改變命運就要發自內心改變自己,從敬畏天地開始,從小善做起。請記住古人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