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反人性的共產主義口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5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農村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加讚賞,學者指「共同富裕」只是一個反人類的共產主義的口號而已。並且,在中國迅速老齡化的情況下,農民已不堪重負,百萬計的農民工也無法承擔退休費用。
學者:共同富裕是反人性的共產主義口號
官媒中國經濟網5月8日報導稱,「政府始終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鄉村振興不僅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也是核心內容。使農業、農村和農民獲得全面發展,是實現城鄉差距縮小和共同富裕的關鍵。」
官媒《人民政協報》5月8日也發文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多渠道增加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資產收益是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在3月「兩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屬的江蘇人大代表團會議時,對張家港市永聯村實現村民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大加讚賞。他說:「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你們是先行者,要把這個路子蹚出來。要繼續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永聯村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東部,上世紀70年代曾是張家港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落後的一個村,1978年的人均年收入68元(人民幣,下同)。
據美國之音5月6日報導,中國經濟事務專家、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副教授謝田說,習近平提倡的所謂「共同富裕」這個名詞,其本身實際上是反人類的、反人性的。
他說,共同富裕實際上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口號,就是大家都共同富裕,共同進入共產主義,共同進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那種烏托邦的形式。「共同富裕從這個角度上面,就是習近平他的腦子裡好像就是刻滿了以前那種計畫經濟的印象。他對土地私有權是堅決排斥的,他要維護公有,也不能真正讓人們富裕,因此只能找一個什麼試點,一個標桿來展示一下,讓他們共同富裕。這個共同富裕,從本質上講,根本就是違反人類本性的。」
謝田教授說,儘管習近平讚揚永聯村的致富之路,希望永聯村為其他人致富趟出一條路來,但是他認為,永聯村這種類似人民公社的共同富裕模式是不能複製的。
他說,中共毛時代曾號召「農業學大寨」,把大寨經驗向全國農村推廣,但中國的農民、農村並沒有富裕起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的華西村、南街村、大邱莊,一個個看起來都挺好,村辦企業,村辦農業,村民享受很多好處和福利,但是最後,這種靠政府貸款和特權扶植起來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上是無法跟那些真正的民營、私營企業家競爭。他說,在支持他們的一些中央領導或者某一個勢力失勢以後,或者後面的貸款跟不上,這些債務問題就出現了。
他說:「第一,沒有真正的在私營企業市場競爭的能力;再一個,用強力的手段,家長式的統治來維持,也不是企業真正能夠長期運作的方式,所以最後都是全部破產。現在習近平又在提倡永聯村的經驗。中共總是想著靠一個典型,但這個典型本身就是一個政府干預的產物,也經不起市場的考驗。等著那個熱勁兒一過,自然就會破滅。」
在中國農村貧困人口被宣布脫貧,目前面臨返貧的檔口,如何讓這些貧困人口富足起來,實現中共所說的「共同富裕」,關係到習近平長期執政的合法性。
謝田教授說,共同富裕就是一個共產主義謊言。因為每個人的命運是不同的,講共同富裕,大家都一樣的富裕,這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把它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首先這個目標就錯了。「共同富裕本來就不是出路。集體經濟也做不到共同富裕。這些村支書、村長、鄉長不會給你一樣富裕的,這個是不同的。但是,正常國家的不同是個人努力的不同,或者我們說命運的不同。中共的那個不同,它是權力尋租的不同,膽子大一點的,敢貪腐的,可能就富起來了。」
中國迅速老齡化 農民不堪重負
上世紀末,一代農民工湧入中國的城市,修建基礎設施、進入工廠流水線,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然而,他們卻面臨著晚年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的風險。對他們以及未來10年內中國達到退休年齡的1億農民工來說,一種選擇就是回到農村,靠種小塊田地和每月一百元左右的退休金生活。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撰文《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道不盡的三農問題》指出,民國時期,人們擁有自由遷徙的權利,不用辦暫住證,沒有農業和非農業戶口之分。農民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的標誌。中共的戶籍制度是極不公正的制度,強行劃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一個國家無端製造出兩級分裂和對立。農民不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身份的標誌。農民的子女只能再做農民,農村戶口持有者成為中國社會的二等公民。在戶籍制度下又衍生出各種五花八門不平等的城市化福利待遇,這樣就成了不倫不類的城市化。農民進入城市,在城市裡工作、生活,但卻又無法享受城市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無法真正實現農民的市民化。
據路透社5月8日報導,路透社採訪了十幾位人士,包括農民工、人口統計學家、經濟學家和一位政府顧問,他們表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無法應對日益惡化的人口危機,而政府在通過工業現代化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只是在修補而不是徹底改革。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服務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
「中國的老年人將過上漫長而悲慘的生活,」人口統計學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資深科學家易富賢說,「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到農村,有些人從事低薪工作,這是他們自救的絕望方式。」
如果這些農民工僅僅依靠中國農村基本養老金,他們的生活費將低於世界銀行規定的貧困線。
中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到2022年,中國7.34億勞動力中約有9400萬人(約佔12.8%)年齡超過60歲,這一比例高於2020年(8.8%)。
儘管這一比例低於較富裕的日本和韓國,但隨著未來十年中國將有3億人步入60歲,這一比例必將大幅上升。這群人中有三分之一是農民工,他們通常缺乏專業技能。
政府顧問對路透社表示,中國尚未為他們建立更強大的安全網,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擔心經濟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優先考慮做大蛋糕而不是分享蛋糕。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正將經濟資源和信貸流向「新質生產力」,這是習近平推動綠色能源、高端晶元和量子技術等先進產業的最新政策總稱。
美國和歐洲官員表示,這一政策對與中國生產商競爭的西方企業不公平。他們警告北京,這一政策加劇了貿易緊張局勢。
北京對這些警告充耳不聞,把重點放在升級生產而不是國內消費上,以此作為實現經濟繁榮的理想途徑。
「如果我們能首先解決生產力增長問題,那麼解決平等問題就會更容易,」這位政府顧問表示,對於中國能否實現生產力飛躍,「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不進一步改革,並且繼續與國際社會發生衝突,那麼這可能很困難。」
中國的養老金以戶口制度為基礎,該制度將人口按照城鄉劃分,造成收入和享受社會服務的渠道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城鎮居民每月養老金約為3000元(欠發達省份)至6000元(北京和上海)。2009年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農村養老金則微薄。
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表示,將資源轉移給最貧困的中國家庭是刺激國內消費的最有效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估計,到2035年,養老金體系將會耗盡。
恆生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丹表示:「沒有足夠的社會服務來解決這些人的問題,他們很容易重新陷入貧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前央行顧問蔡昉此前在官媒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農村60歲以上居民中超過16%的人「健康狀況不佳」,而城市居民這一比例為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