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圖片來源: 維基小霸王/維基百科/CC BY-SA 4.0)
【看中國2024年4月5日訊】看到那個小學生想當銀行行長的視頻,我更多感到的是可悲。
他說:想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繼承我的爸爸;因為我的爺爺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我的媽媽是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我們的家產。
背景是「造句練習「,我長大後……因為……所以……這是培養小孩的基本邏輯的,也不知道是誰拍下視頻上傳的。
此事反響極大,農發行表示要調查,而一家媒體採訪到的知情人士說,孩子是「支行行長的小孩,爺爺是農發行職工,退休已經二十多年,母親是普通科技幹部。」這個回應沒說誰是「支行行長」,大概率是小孩的爸爸。
很多人感到很憤怒,因為都處在某種焦慮之中。現在已經沒人討論「階層固化」了。很多人的努力,都是在「固化」自己的生活水準,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很大可能下降,能把「當下」固化下來就不錯了。
這個小孩說出了某種真相:只有能夠「繼承」的,才是真正的階層固化。但是,現實很殘酷,他大概率繼承不了這個「行長」的職務,因為時代處在巨變之中。他的爸爸可能是家族最成功的一代,等他長大,金融業就不是這個面貌了。
儘管這個家庭的具體信息還不清楚,但是一個「地方關係網」已經浮現了出來。爺爺是銀行「職工」,通過努力不僅安排了兒子的工作,還能更進一步。如果把這個小家庭的脈絡再擴大一下,大概能夠看出某個地級市的權力結構。
大部分地級市、縣城就是這樣的狀態。回到老家縣城,聽到的都是這樣的故事。一個局長,親戚中一定有很多個局長、副局長,這大概是兩三代人努力經營的結果。
這種局面會變得更加殘酷,因為很多地方依靠轉移支付,財政其實難以為繼,但是想坐到這個餐桌旁邊的人越來越多。
很多年輕人回老家考公務員,如果沒有背景,未來的職業生涯會非常艱難,必須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也包括出賣自己的靈魂,才能獲得在縣城入局的資格。
小學高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寫作文。我也寫過類似「暢想未來」的題目,記得我能想到的美好生活,是開著拖拉機在田野裡勞動。我那時身體很弱,幹活兒不行,想的不過是能夠擺脫一點體力勞動。
我爸經常把我帶到田裡勞動,在我絕望的時候他會語重心長地來一句:如果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是這樣的生活呀。
後來想想,這簡直就是「階層固化」的警告。我沒什麼想像力,也沒有遠大志向,但是卻很早就有這樣的意識:我要逃離,不光是逃離這片土地,也不想像我爸一樣在鎮上當老師。工資不能照常發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感到眼前的一切都讓人乏味。
那時想的就是「到遠方去」,北上廣,沿海城市,甚至蘭州、烏魯木齊。等考上大學,對未來也是茫然,直到又過了很多年,才開始有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想當一名編輯。
這個理想很低,而且確實實現了。但是,對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創造,因為不但「方圓幾里」,而且「自古以來」,都沒人當過編輯。
做了幾年編輯工作之後,我又給自己找了一個「未來「:像我喜歡的王小波那樣,做一個自由寫作者……沒想到又實現了。
這沒什麼好吹噓的,因為我這代人,很多都是這樣的。沒有什麼可繼承的,所以自己做的事、吃的苦,絕大部分都是新的。
我有一個不好的預感。小孩的家庭可能會因為這段視頻受到影響,因為現在的環境,即便不是為了給網友交代,「系統內部」也會因為這樣的爭議事件,進行某種「排異反應」。
而且我真的不認為,一個小孩那麼直白地表示要「繼承財產」是多麼美好的事情,這說明他父母能給予的世界,其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