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習近平恐不會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圖片來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3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兩會」在北京召開,官方取消了中國總理李強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被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一步削弱總理權力。外界寄望「兩會」出臺刺激經濟措施,可能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但習近平恐不會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
李強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取消
「兩會」是對自1959年以來歷年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由於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多數政策都會在「兩會」期間公布。
3月5日和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將分別在北京開幕。屆時,將發布經濟政策和GDP(國內生產總值)目標。
歷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是總理的重頭戲。同時,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上,總理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也是最大看點。
然而,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婁勤儉3月4日表示,「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至此,維持了30年的中國總理「兩會」記者會傳統在此告一段落。
在微博上,「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一度成為熱話標籤,但該標籤不久便遭屏蔽。
2023年3月13日,李強首次作為中國總理會見中外媒體記者,這將成為他本屆任內(至2028年全國「兩會」閉幕)唯一的一次記者會。
1991年,時任中國總理李鵬首次出席全國「兩會」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會。1993年起,「兩會」總理記者會開始成為常態。
英國BBC駐北京記者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分析,李強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取消,此舉將被解讀為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一步擴權之際,中國第二號人物的影響力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社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的話說:「因為現在的結構是黨領導一切,總理更像是黨的命令的執行者,所以不再那麼重要,」他說,「這是主要信息。」
另有觀察人士說:「取消總理記者會發出了一個終極明確的信息--即除了一個人的聲音外,其他人的聲音都不需要。」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李強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取消,是因為很多經濟問題無法解決也無法進行解釋,於是取消記者會,不給記者提問的機會,避免李強當場下不來臺。目前,房地產危機、通貨緊縮加劇、股市暴跌以及地方政府債務日益嚴重,這些都是難解之題。
「兩會」期間或宣布發行1萬億特別國債
北京當局在「兩會」期間將公布一些經濟刺激措施,以穩定經濟發展,但難有突破性政策來解決中國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失衡問題。據路透社報導,面對房地產危機、通貨緊縮、地方債等問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需要做出重大政策決定,為經濟長期發展奠定基礎,但中國經濟已陷入困境,因此全國人大的議程將集中在對經濟的短期支持上。
李強預計將在其任內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把2024年經濟增速目標定在同比增長5%左右,讓中國可以完成此前定下的在2035年達成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不過,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更多的財政刺激。一名不願具名的政策顧問說,今年中國要實現5%的經濟增速,將面臨更大壓力。
預計2024年中國仍將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但會通過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的預算外特別國債來支持食品和能源等戰略產業。
花旗分析師預計,發行的特別國債、加上3%的赤字和3.8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固定發行額度,將為經濟增長貢獻約1個百分點。
中國去年10月發行1萬億國債,包含年財政赤字中,導致去年的財政赤字率從3%提高至3.8%。
前述政策顧問也說,隨著投資公路、鐵路和橋樑等傳統基建的回報率越來越低,政府的投資支出將向5G電信、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基建方向傾斜。
北京當局也將繼續向創新科技和先進位造業投入資金和資源支持,以響應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不過,有分析人士批評,持續資金補貼將加劇工業產能過剩、通貨緊縮,以及與西方的貿易緊張關係。
是否會有力度更大的刺激措施?分析:可能性不大
分析指出,要期待北京當局發布大規模刺激措施恐怕不切實際。一些分析師和政策顧問預計,李強可能會贊同改善營商環境的措施和促進技術創新的變革,但不太可能推出需要習近平批准的重大改革;小規模的科技投資以及提振中國債務纏身的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可能會被提上議程。
美國之音的文章指出,儘管市場強烈期待北京大幅增加經濟刺激力度,但可能性不大。分析普遍認為,此前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信號顯然是較溫和的刺激舉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向法新社表示,中國將繼續走「全面提升國家安全措施」的道路,儘管這不會幫助經濟,但可以幫助中共度過經濟危機的風暴。
彭博報導,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歷長期放緩,習近平的做法引發了不滿。
史丹佛大學胡佛歷史實驗室研究員唐志學(Joseph Torigian)表示,習近平的首要任務是將加強中共控制與經濟模式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革時期釋放的風險。他補充說,習近平並沒有放棄經濟,但中國領導人希望人們接受在他追求國家更大目標的過程中,經歷一些苦難是必要的。
習近平推動房地產產業去槓桿化導致經濟放緩,而民間的部分不滿源自於習近平未能傳達實現其目標的明確路線圖。習近平多次提及「高質量發展」,但這個模糊的口號缺乏具體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