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24-02-24 00:00:08作者:
節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正是關係著帝王禮敬神天。(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一年中季節、物候、氣候的輪轉變化,是神傳文化的一種美好展現,蘊含著無限的新宇天機。一起來了解吧!
人們現在通常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過,在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已經使用了這四個季節的名稱,還確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時間。後來,人們又發現一年中有兩天晝夜平分的時間一樣長,遂又將這兩天稱為春分和秋分。
到了戰國時期,古人又確定了春、夏、秋、冬開始的日期,將之稱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個時候,中國人已經擁有了八個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這些節氣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氣候等自然現象的認識。
兩千年前的西漢,中國人又將八個節氣發展為二十四節氣,更進一步反映了天氣變化,好讓人們根據這些天氣變化,安排農業活動。
直至今日,中國部分農村的民眾還是喜歡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活和工作。
民間流傳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小滿小滿,麥粒漸滿」等俗語,均是在提醒人們理應順應天道、不誤農時。從古傳承迄今的立春「咬春」、立秋「添秋膘」、「冬至餃子,夏至麵」等等節俗,均教人須順天法地,睦親養身。
其實,古人講天人合一,節氣更重要的意義是關係著帝王禮敬神天。《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貫通天地人的「王」者即天子、皇帝,最大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帶領群臣、代表全天下祭祀、感恩天地神明,而節氣的重要性正在於此,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春分到東郊祭日,秋分到西郊祭月,事關重大,都是最隆重的皇朝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