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補給場景(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6月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諾曼第)登陸戰役(D-Day)紀念日;關於諾曼底登陸,其實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也許您也能説出一些,今天就為您特別梳理出9個「秘密」,我們先從電影講起。
《拯救大兵瑞恩》/《搶救雷恩大兵》/《雷霆救兵》
《Saving Private Ryan》這部影片於1998年上映,曾轟動一時。儘管兩岸三地的譯法不同,大陸譯為《拯救大兵瑞恩》,臺灣譯作《搶救雷恩大兵》,香港譯《雷霆救兵》,但觀衆對於這部影片想必大多都觀看過並有著相當高的評價。
這部影片描述的是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3個兒子在兩週內陸續陣亡,他們的母親將在一天內接到3個兒子的死訊。而隸屬101空降師二等兵的小兒子瑞恩則在諾曼底空降行動後下落不明。
美軍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在法國前線作戰的美國陸軍遊騎兵組織一支8人小隊深入敵後,只為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Saving Private Ryan》(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兄弟連》/《諾曼底大空降》
《Band of Brothers》的中文片名譯為《兄弟連》或《諾曼底大空降》。這部2001年美國戰爭迷你劇集,也深受軍事迷的歡迎。
故事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第101空降師作戰經歴,演員陣容強大,本劇曾在美國紅極一時,2002年獲得美國金球獎和艾美獎。根據製作組的透露,單是拍攝1944年6月6日(D-Day)的戲份就動用超過5,000發子彈,另包括多種二戰時的坦克及裝甲車。
劇中的大部分主角人物都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全劇主要講述二戰期間,美軍101空降師506團第二營E連士兵的故事。戰爭讓他們有共同的經歷及互相扶持,有著像親兄弟般的情感,儘管有面臨戰爭的恐懼,但大家都在為榮譽而戰。
《Band of Brothers》(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奧馬哈海灘美軍墓地
講完電影,我們來看看近幾年著名的旅行景點——奧馬哈海灘美軍墓地。諾曼底五大海灘中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是當年美軍登陸的海灘,這裡曾是戰火最激烈的地方,美軍雖然成功登陸搶占了灘頭但是傷亡慘重。
來到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懸崖峭壁,可以想像當時地勢並不有利於進攻。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叫做奧克角(Point du Hoc)的海岸,這是一個突出的三角形,保存有當年戰役留下的防禦堡壘。美軍當年的敢死隊就是繞過這裡發現了德軍的破綻,進而為盟軍打開缺口。
奧馬哈海灘的防禦堡壘。(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在奧馬哈海灘不遠就是美軍墓地,這裡安葬著美軍登陸時犧牲的士兵,墓地肅穆莊嚴,面積龐大,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白色的十字架。
如今這裡綠草如茵,繁花齊放,平靜美麗,海浪怕打到岸上的聲音仿佛是對勇敢美軍士兵們的讚頌,又彷彿海浪聲中還夾雜著昔日戰場的迴響,揮之不去。
奧馬哈海灘美軍墓地如今綠草如茵,繁花齊放,平靜美麗。(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意義非凡
聊完了電影和景點,我們要説説當年的事件,以及事件中的趣聞了。
諾曼底登陸之所以被隆重紀念,當然因為它意義非凡。1944年6月6日清晨,十餘萬盟軍先頭部隊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底海岸。
諾曼底登陸拉開了西歐戰場決戰的帷幕,這次大膽而冒險的軍事行動,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戰役,為隨後盟軍的在歐洲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調。此後,盟軍勢如破竹,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11個月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被擊敗,盟軍在二戰中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當年的奧馬哈灘頭,盟軍士兵正在向內陸推進。(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狂風驟雨的考驗 艾森豪威爾當機立斷
提到這場戰役,必須要說的是美國總統、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在1942年之前,艾森豪威爾還默默無名。1942年,戰爭給了他展露頭角的機會,終於從幕後走到臺前。
1944年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最高統帥並升任為五星上將,這時他正策劃「諾曼底登陸作戰」。
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的雕像屹立在奧馬哈海灘。(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在登陸前夕,天氣突然變壞,整個西歐上空都是狂風驟雨,盟軍的空軍與海軍無法在這種天氣下達成任務,攻擊行動似已不可能執行。然而,行動如果延後,必將錯失一年當中最適合進軍的時機。
身為盟軍最高統帥的艾森豪威爾,必須直面這突如其來的考驗。6月5日清晨,雲層逐漸消散,雨勢漸漸減弱。他當機立斷,下達了登陸命令,盟軍英勇衝鋒,最終成功登陸。
一場面向公衆的蒐集情報活動
大家可能感興趣的是,盟軍為什麽選擇從諾曼底登陸呢?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
據悉,早在1942年,BBC曾舉辦了一個活動,即從聽眾中徵集從挪威到法國西南部的海岸照片和明信片,通告發出後,聽眾們十分踴躍,最終收到數以百萬計的照片和明信片。
其實,這是BBC為了幫助蒐集情報,以尋找最合適的登陸地點。在這些明信片的幫助下,又結合空中偵察獲得的情報,盟軍最終選定諾曼底為最佳登陸地點。
諾曼底美軍登陸地奧馬哈海灘。(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歐洲戰場上的中國兵法:調虎離山、兵不厭詐、聲東擊西
除此之外,盟軍還上演了一連串中國人頗為眼熟的兵家計策戲碼,使這個故事更為精彩有趣。
為了使德軍不能獲悉登陸地點,盟軍在英國東南的肯特郡部署了假軍事基地,安裝大批假的軍事設備,包括充氣坦克、傘兵假人等,還使用雙面間諜,有控制地洩露假情報。
艾森豪威爾指揮盟軍制定了一系列計劃,圖為他視察第101空降师。(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44年盟軍登陸前夕,為了再次迷惑德國人,盟軍又制定了一個欺騙德國人的計畫,這一計畫的内容是,盟軍虛構了一個威脅加萊海峽的美國第1集團軍,並放風將由巴頓指揮第1集團軍。巴頓的名字頻繁在報紙上出現,以誘使德國相信盟軍將會對加萊發動進攻。
雖然德國人並不會輕易中計,但是盟軍的一連串動作確實使德軍無法準確判斷登陸地點。盟軍部署妥當,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保密計畫。
嚴防記者 與世隔絕
保密對軍事行動的成敗至關重要,如果洩密,之前的一系列行動都將功虧一簣。因此盟軍的保密行動主要從兩方面著手,即内防和外防。
對於内防,盟軍統帥要求各級指揮官嚴格保管文件,對印有登陸時間、地點的文件,按最高保密等級處理,違者嚴懲不怠。
外防首先防記者,有些記者捕捉細節的能力堪比王牌特工,還有記者雖然不瞭解詳情,但如果在文章中無意寫出什麽,也會被德軍發現破綻,因此盟軍不僅將記者分為信任、不信任等級,而且所有稿件必須經嚴格審核方能發出。
外防的另外一個有趣措施是封鎖英國南部,使其與世隔絕,以防止德國特工扮成遊客探知情報。
隆美爾的遺憾
接下來要説盟軍的對手,就是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了。
隆美爾的軍事才能相當卓越,他曾在很短的時間内把一支戰鬥力最弱的師打造成德軍裝甲軍的王牌部隊——第七裝甲師。這支王牌精英從被臨時組建到直接送入戰場,在滅亡法國的戰役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44年元旦,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B集團軍群」總司令,下轄第7和第15集團軍。
1944年4月,隆美爾同西線德軍總司令倫德施奈特在如何使用裝甲集群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倫德施奈特認為裝甲集群應擺在遠離海岸的地方,以保持裝甲集群的機動性,等判斷好了盟軍的主攻方向後,再將裝甲集群投入戰鬥進行反擊。而隆美爾則認為,在盟軍空軍優勢火力下,裝甲集群根本無法向前移動,如果不在兩三天內將盟軍趕回海裡去,這場戰役就已經失敗了。
兩人意見不同,於是交由最高統帥部決定。希特勒派坦克戰的元老古德里安進行視察,古德里安不同意隆美爾的看法,認為不應將裝甲部隊部署在敵軍艦炮射程之内。
最終希特勒採取了折中方案,將8個裝甲師一分為二,讓隆美爾管轄4個裝甲師,施韋彭堡管轄剩下的4個裝甲師。結果造成了裝甲師的兵力分散,任何一位指揮官手中的兵力,都不能足以完成任務。
而且隆美爾對於盟軍登陸地點的判斷是錯誤的,他將手裡不多的裝甲師,又分開擺在卡昂和加萊,這樣一來,兵力就再次的分散了。這也看出隆美爾對於盟軍登陸地點不確定,也只能進行兩頭堵截的方案。
戰役打響之後,德軍的裝甲部隊,能夠投入使用的就是部署在諾曼底的第21裝甲師。雖然在阻擊中一度打到了海邊,但是以營為單位的分散出擊,兵力很單薄,此時盟軍又在後方空降了部隊,所以德軍不得不後撤。雖然之後裝甲教導師也趕來增援,但是一點一點增兵最終沒能阻止盟軍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