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都非常重視大年初五這一天,因為這一天必須迎接五路財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月14日是大年初五,也就是破五窮、歡喜迎接五路財神的「破五日」。對崇尚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大年初五是一個重要日子,對商家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在正月初五送走「五窮」之後,馬上要迎接「五路財神」。
財神
關於迎接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有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許多人應該都發現了,在民間傳說中,有好幾位財神,其中包括被視為文財神的比干與范蠹(另稱陶朱公),以及被視為武財神的趙公明與關公。其實,上述這幾位被歸為「正財神」。
財神的起源其實難以考察,民間祭祀的財神也不固定,還因時因地而出現差異。不過,據史料所示,民間崇拜財神的歷史能追溯至宋朝,專家推測理應跟宋朝後的商業繁盛現象相關。目前依照性質來劃分,財神能夠分成:正財神、偏財神與準財神三類。
「正財神」是以求取事業正財為主,例如:文財神、武財神、五路財神都位列其中;「準財神」則以求取偏財或速財為主,例如:文昌帝君、魁星爺、土地公、四面佛、主管生意興隆的各個行業神祇等等;「偏財神」主要是指能讓人投機取財,且形象比較詼諧滑稽的神祗等等,像濟公、三太子等等。
上述的五路財神,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封神演義》,但亦有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觀念所影響。
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是指:趙西元帥趙公明、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清人姚富君對此說道:「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這裡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意指出門在外有五路吉祥神保祐,就能發大財、獲得好運。
人們之所以崇拜五路財神,自然是希望將五方之財盡收囊中。那麼,五路財神是指誰呢?民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根據「屏東都城隍廟網站」資料顯示,五路財神的本名叫何五路,梁陳人,顧野王的第五子,逝世後被封為五顯神,但在後人開始以訛傳訛之後,被錯當成了五路神。
另一種說法指:五路財神不是光指一人,而是五人。一類說法指:五路財神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杜、尚、華、陳、孫五人。這五人在杭州燒香巧遇,遂成結拜兄弟。他們在求籤得到菩薩幫助而經商致富,後來重修觀音寺還願。死後被封為五路神;另一類說法指:五路財神是指唐、劉、張、葛、李五人。這五人生前是專門劫富濟貧的江洋大盜,死後被民眾建蓋五哥廟供奉,後來則被稱為五路財神或五顯財神。
民間最有名的說法,想必是關乎趙公明和其手下的四名小神,他五人合稱為五路財神。不過,民間還盛行將土地爺、馬王爺(或牛王爺)、仙姑、財神爺及灶王爺這五位家內神明,當作五路財神來供奉。
接財神
雖然說傳統習俗指正月初五要祭拜財神,但為了比其他人要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往往是在大年初四的晚上就開始「接財神」儀式,此儀式又稱為「搶路頭」。屆時,民眾會準備好果品、糕點等祭祀用品,還會請財神喝酒。主人到時候會手持香燭,分別前往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來迎接財神。等到五位財神都接齊了之後,會再懸掛財神紙馬,點燃香燭,大家一起祭拜,接著再焚燒財神紙馬。
一到正月初五凌晨,人們就會搶先打開大門,並以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等方式來歡迎財神。大家在接過財神後,會聚在一起吃路頭酒,吃到天亮開門營業為止。傳統認為,此舉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清朝蔡雲《吳覦》就生動的描寫這一歷程:「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無論是祭拜文財神或武財神,都展現出民眾對於財神的美好希冀,同時表示自己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一股力量在左右著人類的命運。這也是為什麼代代相傳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在人間的眾神會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人間善惡,並於大年初五重返人間,繼續監察人間善惡及接受人類信奉。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多數拜神的民眾願意相信,福德多寡,決定了自身財運。畢竟,人們都喜歡真正在積德行善之人,而這樣的好人當然同樣受到財神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