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1月25日訊】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歐盟委員會1月24日頒布了一項旨在確保經濟安全的戰略計畫,尤其是針對敵對國家,包括中國的威脅。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透露,這一戰略旨在維護集團內部的和諧,同時解決對獨裁國家日益增長的擔憂。
雖然歐盟在修訂提案中沒有點名具體國家,但由於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歐盟在經濟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歐盟對可靠夥伴和令人擔憂的國家的區分隱含地包括了中國。
維斯塔格強調了與成員國合作行動的重要性,同時避免在投資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潛在衝突。目前,歐盟委員會的戰略方針圍繞三個重點領域展開:加強對境內外投資的審查,對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技術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不過,主要的立法建議圍繞改革外來投資篩選規則展開,預計這一過程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實施。
該戰略計畫的宣布恰恰在中國總理李強剛剛在達沃斯向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請求之後。李強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要求歐盟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同時承諾從歐盟進口更多產品。
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
歐盟委員會提議修訂其外國直接投資篩選法,這是歐盟戰略的基石。據路透社報導,此舉旨在授權歐盟國家審查並阻止可能帶來安全風險的投資,這包括受外國公司控制的投資者的任何歐洲境內投資,也包括外國投資者控制的歐盟境內的投資。
此外,歐盟委員會的計畫包括改善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管制的協調。貿易委員瓦爾蒂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強調,歐盟需要制定統一的戰略,防止關鍵商品、技術和知識落入敵手,從而破壞歐盟或全球安全。她說:「安全是一個真正的、日益嚴重的問題。」
歐盟戰略中也有特別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研究把關。為了應對與雙重用途技術相關的研究安全風險,委員會建議研究團體評估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實體合作的風險。
布魯塞爾擔心,在該計畫得到統一實施之前,機器人、生物技術或航空航天等關鍵行業的公司可能會落入中國或其他獨裁國家之手。根據新提案,歐盟委員會將重點關注與軍事有關的行業或歐盟去年列出的10項關鍵技術領域的風險交易。委員會還將擴大篩查範圍,以包括買方不是歐洲人的歐盟內部交易。
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達倫.G.斯平克(Darren G.Spinck)分析,這些措施肯定會很有成效和幫助,但是歐盟當前對中國進出口的倚賴是潛在問題。
斯平克對美國之音說:「很高興看到歐盟在考慮加強外國直接投資機制,並試圖在整個歐盟範圍內實行統一的出口管制。不過,我相信中方會有某種負面的貿易反應,而這正是歐盟面臨的潛在問題,因為現有的貿易依賴關係已經使整個歐盟過度依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
但是,斯平克也提到了目前計畫的潛在問題。他說:「歐洲的法規似乎沒有涉及到對中國的境外投資,而這種投資有助於助長中國的軍民融合項目。」
成員國不同的反應
然而,批評人士警告說,鑒於歐盟每個成員國都保留著對本國外交政策的控制權,這些政策將難以執行。
事實證明,各成員國對歐盟修訂戰略的反應不盡相同。荷蘭貿易部長傑弗里.範呂文(Geoffrey van Leeuwen)對這一舉措表示歡迎,認為各國政府有必要保持一致並分享經驗,以應對當代威脅。相反,匈牙利貿易部長佩特.齊雅爾托(Péter Szijjártó)批評了這些建議,認為這是競爭力較弱的歐盟國家的政治企圖,目的是阻礙中國在電動汽車等關鍵領域的投資。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在回應歐盟這些新經濟安全計畫時,發表社論稱:「歐盟成員國在‘去風險’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歐洲商界普遍擔心‘去中國化’會損害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希望歐盟的政策制定者能聽取商界的呼聲,而不是美國的遊說。」
斯平克認為,若想更好地阻止中國在歐洲的影響,最需要做的是讓私營部門加入。他對美國之音說:「在歐洲,尤其是在中歐和東歐,要想阻止中國的影響,亟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讓私營部門更多參與進來。歐洲國家可以利用藍點網路-即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和義大利的認證計畫,對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認證,從而吸引更多私人投資。」
「去風險」
《金融時報》援引一位歐盟高級官員的話說,這一想法是為了在保留開放性和活力的同時,實現一定程度的去風險化。
歐盟從去年開始推進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從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的調查,再到限制電信巨頭華為和中興在歐洲的市場份額,甚至執行歐盟的碳調整機制。
前德國駐華大使沃爾克.斯坦澤爾博士(Dr.Volker Stanzel)在去年十月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去風險化描述的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程序。「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你和我都會把我們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他說。「當我們發現中國更像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而不僅僅是一個合作夥伴時,我們就會把與中國打交道的風險降到最低。」
不過,《環球時報》今天發表的社論稱:「中歐經濟互補性強。‘去風險’帶來的風險可能超過它可能帶來的任何好處。」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去年年底發布的報告,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業務正在穩步增長,但是,這些企業呼籲歐盟市場保持開放、反對以網路安全為藉口設置貿易壁壘。
位於巴黎的雅克-德洛爾研究所副研究員(Jacques Delors Institute)尼古拉.科勒.鈴木(Nicolas Köhler-Suzuki)分析,雖然中歐貿易依存關係存在互補,但是中國對歐洲市場的依賴程度要高得多。
科勒.鈴木在去年12月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時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最近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湧入表示擔憂。我認為目前的貿易數據並不完全支持這一觀點。它沒有充分考慮到,許多進口到歐洲的中國電動汽車實際上是西方品牌,如特斯拉或寶馬。更廣泛地說,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依存關係是相當對稱的。歐盟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相對多於中國從歐盟進口的產品。但中國對歐洲市場出口的依賴程度遠高於歐洲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在現有機制下審查的所有投資中,32%是美國投資,而中國僅佔5.4%。
儘管如此,人們對中國擁有歐洲戰略性基礎設施的擔憂仍在上升。上週,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要求對港口和運輸網路等歐洲關鍵資產進行強制性篩查,以排除來自中國的可疑投資。
香港監察研究及政策顧問邱美根(Megan Khoo)呼籲歐盟對中國企業在歐的投資進行徹底的安全檢查。她在接受美國之音出面採訪時表示:「中國似乎聽到‘去風險’後,就躍躍欲動。華為計畫今年在法國設廠,比亞迪也計畫在匈牙利設廠。在華為和比亞迪在歐洲設廠這兩件事發生前,歐盟委員會必須就其構成的國家安全風險展開徹底的獨立調查,歐洲議會也必須就此舉行聽證會。」
觀察人士指出,歐盟的新經濟安全戰略計畫雖然雄心勃勃、範圍廣泛,但卻是對新興全球動態的戰略回應。這些計畫以中國為重點,旨在加強經濟韌性,同時駕馭複雜的地緣政治。它們的成功取決於能否成功實施,以及能否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