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4台灣總統大選期間,藍營政黨集會上的選民。(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紐約時報》1月20日刊文稱,隨著中共臺威脅加劇,臺灣社會內部對於美國是否擁有足夠實力或興趣介入台海衝突的擔憂逐漸加劇,形成「疑美論」。這種對美國的不信任氛圍可能帶來危險影響。
《紐時》援引臺灣1月13日大選前民調分析,多數臺灣人希望加強臺美關係,支持美國增加對臺軍售,也相信拜登政府會致力保護臺灣,但臺灣人也看到了美國對烏克蘭軍援陷入僵局,聯想到如果臺灣面臨危機時美國會怎麼辦,他們對美國的信心有所下降。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可信賴的國家,這一比例較2021年的45%有所下降。
近期針對網路討論的研究也發現類似趨勢:臺灣人愈來愈擔心美國缺乏力量或興趣實際伸出援手。選民受訪時形容自己像乘客,美國則是難以預測的司機,可以把人載到安全處,也可能棄車。
對於「疑美」氛圍可能對臺灣造成何種影響,臺灣和美國的分析人士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這可能促使臺灣更加致力於自我防衛。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可能導致臺灣在防衛方面缺乏迫切性──如果臺灣的存亡取決於美國,而誰又知道美軍是否真的會來幫忙,那麼一切抵抗是否還有意義呢?
《紐時》指出,對美國的不信任,對臺灣帶來的風險可能使臺灣更容易受到吞併威脅,這對臺灣與將臺灣視為第一島鏈防線的美國都是不利的。
史丹佛大學中國軍事安全政策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讓臺灣相信美國將前來干預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研究表明這可能影響他們的抵禦士氣」。她補充說:「我們需要臺灣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便我們能夠趕到。」
《紐時》引述受訪者與分析人士的看法,指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所帶來的歷史記憶及被拋棄情節,自那時起一直影響著臺灣人對美國的看法。
智庫「美臺觀測站」(US-Taiwan Watch)編輯李可心(Jasmine Lee)表示,「臺灣當今內部產生的懷疑情緒,主要是關於美國放棄臺灣,這是合理的,因為臺灣以前曾被美國拋棄過。」
1979年之後,美國在台海改採取「戰略模糊」政策;2021年,美國從阿富汗災難性撤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華府決定不派遣軍隊;2022年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臺灣,引發中國強烈的軍事回應,這些新聞事件對臺灣公眾如何看待美國產生了明顯影響。
梅惠琳對此澄清,儘管臺灣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未能在烏克蘭問題上採取更多行動,導致臺灣對美國的疑慮增加,但美國之所以對烏克蘭持保留態度,是為了「這樣我們才可以準備保衛臺灣」。
上週,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臺北記者會被問及臺灣大選期間的疑美輿論時回答稱,臺灣是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無論在競選時、立院攻防會有開放的辯論很自然,而臺美合作是跨黨派的,美國會與臺灣各政黨維持合作,要共同確保臺美安全、台海和平穩定。
羅森伯格在會中也重申美方遵循臺灣關係法、三公報、六保證的一中原則,直言不支持台獨、支持兩岸對話,期待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
而對於中共不斷以機艦武嚇臺灣,國防院去年發布民意調查,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冠成以「民調顯示國軍反制中共認知作戰有成效」為題,分析民調內容。
他指出,中共對臺認知作戰的手段多元,對於國安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就國防而言,中共認知作戰的意圖主要有三。首先是利用虛假訊息竭盡所能的詆毀國軍,誘騙臺灣民眾鄙視國軍、放棄國防。其次,利用臺美軍事合作或軍售的時機煽動蠱惑「疑美論」,加深臺灣民眾「外人不可靠」的心理認知。
第三是官民協力捏造(Fabricate)、煽動台海「兵兇戰危」的集體恐懼,並透過觸發放大人們對戰爭的悲觀預期心理,從心理上瓦解臺灣人民的抗敵意志,誘使轉向奢望不切實際的和平。
針對「美國對臺軍事援助將把臺灣推向戰爭」的疑美論,在去年8月的民調中,約57%受訪者不同意(不太同意與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意味多數民眾並未受到中共蠱惑,對美國產生懷疑。
另外,根據臺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去年發表的「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報告,「背叛人民」、「謀取私利」是中共針對臺美關係的宣傳主軸,從84個疑美論中,發現有70個為中共發起或介入,佔83%。
《大紀元時報》報導稱,該報告的作者游知澔表示,疑美論和中國共產黨論述是不同東西,但兩者結合為中文使用者創造符合中國利益的世界觀。而所謂符合中國利益世界觀,包含所謂「美國是假朋友,會拋棄臺灣」、「中國是真家人,曾經幫助臺灣」、「美國實力衰弱,民主是假的」、「中國實力強大,是真正民主」,或是「美國受到世界各國反對」、「中國捍衛世界秩序,推動國際事務民主化」等等。
根據報告分析,疑美論有過半來自臺灣,包括類似陰謀論的共謀論、對戰爭感到焦慮的亂源論與美國會放棄臺灣的棄臺論,反映臺灣社會集體心理可被資訊操弄利用的弱點。
游知澔表示,中共參與最多的是臺灣和美國菁英剝削臺灣人的「共謀論」,恰巧來自臺灣最多的也是這類論述,而共謀論居多反映臺灣政黨極化的問題,中共宣傳內容雖無直接反美,仍會造成促使臺灣遠離美國的影響。
不過游知澔強調,臺美關係並非不容置疑,也不是不能質疑政府外交政策,而是如果受到資訊操弄,反而破壞社會信任,重大公共討論應基於事實基礎。
研究中國效應的黃兆年則說,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來看,臺美國家利益互相依賴,但臺灣不只位於地緣政治競爭前線、具備全球生產鏈關鍵地位,還關係到美國的霸權存續。他認為大眾需要國際識讀,提升對地緣政治、國際局勢的判讀,同時強化民主溝通,嘗試讓各政黨建立民主共識,降低外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