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仍孱弱不堪如扶不起來的「阿斗」。(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全球基金加速撤離中國,外資拋售中國股票,雖然中國官方多次發布提振資本市場的文件,但是股市仍孱弱不堪如扶不起來的「阿斗」。
全球基金加速撤離中國引發關注
多年交易低迷並造成投資者慘重損失的中國股票正在遭拋棄,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地位呈現下降趨勢。而隨著一些全球最大的基金正在撤離充滿風險的中國市場,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速。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通過對14家資產超過五億美元並投資於中資股份的美國養老基金持倉報告進行分析後發現,自2020年以來,其中的大多數養老基金都減持了中國股票。美國最大的養老金投資者之一的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和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已連續第三年削減對中國市場的投資。
此外,有些基金則正在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去年12月,美國密蘇里州僱員退休系統要求其員工「撤回目前在中國的所有全球公共股權投資」。而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也表示,除中國大陸外,還將剔除其高達680億美元國際基金中對香港市場的投資。
報導指出,主流基金的退出最初只是業績使然,但是由於對北京當局政策及經濟問題的懷疑加劇、中國房地產行業岌岌可危,及中美戰略競爭等多種因素的考量,目前的趨勢有可能演變成結構性的轉變。美國和澳大利亞一些大型養老金基金的經理更紛紛表示,目前對中國的投資戰略保持謹慎態度。
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在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MSCI,又譯為明晟公司)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跌至23.77%,這是中國大陸股市自2018年加入該指數以來的最低點。而在MSCI亞太指數中,中國目前佔比約為15%,也低於2020年的24%。
彭博社分析認為,鑒於美國政府收緊國際資本對華投資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去年早些時候,高盛和貝萊德在內的華爾街巨頭就推出了剔除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美聯儲將轉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週期敏感的新興市場有更大可能性提供更佳回報,而中國市場由於缺乏提振經濟的催化因素,國際資本撤離中國的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加速。
數據顯示,目前臺灣、韓國和印度的資金流入狀況保持良好勢態。與此同時,在數個月創記錄的資金流出後,外國投資者正繼續通過「滬港通」撤回流入中國大陸股市的資金。
中國股市孱弱不堪
1月12日,中國股市三大指數小幅低開,市場低迷。滬深兩市個股跌多漲少,超3500只個股下跌。
截至收盤,滬指收報2881.98點,跌幅0.16%;深成指收報8996.26點,跌幅0.64%;創業板指收報1761.16點,跌幅0.91%;科創50指數收778.36點,跌幅1.46%。北證50指數重挫超6%,北交所僅1只個股上漲。
中國大陸證券投資資深分析專家、報紙財經專欄評論家黃智華髮文感嘆:A股市場如此弱勢,為哪般?
黃智華說,2024年的第二個交易周,大盤進一步受壓回落。市場值得關注的是,滬指跌至2022年4月27日、2022年10月31日底部處,深證成指創出了2021年2月見頂以來的新低,創業板指創出了2021年7月見頂以來調整的新低。
就1月12日A股的表現,香頌資本董事瀋萌表示,雖然近期不斷有政策出臺,但市場仍不能完全解除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因此資金更偏向日內操作,表現為行情的持續性較弱。
而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團隊在1月2日向客戶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上個月中國和香港股市從活躍的全球基金經理那裡合計淨流出38億美元,是2023年最糟糕的一個月,也是有記錄以來第三大月度流出量。
以Gilbert Wong為首的摩根士丹利定量研究團隊分析師說:「投資者從股票基金中贖回資金,以及投資組合經理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以加深對中國的減持,都是導致資金外流的原因」。
受地緣政治風險、經濟復甦乏力和政策不確定性的拖累,中國股市和香港股市在2023年底成為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現最差的股票。中國基準藍籌股滬深300指數在2023年下跌11%,而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4%。
儘管最近幾個月北京當局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振經濟的措施,但分析師們表示,這些舉措不足以恢復市場信心。
分析人士指,中國官方試圖使資本市場活躍,因為能吸納資金的兩個地方--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而房地產市場正在不斷萎縮當中。實際上,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和宏觀經濟的變化高度正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是一個國家前景的先行指數。但是,中國股市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卻被冠以「政策市」、「圈錢市」的名頭,凸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已失靈。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