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民(圖片來源: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月13日訊】1月13日是臺灣大選的投票日。近年來,由於解放軍軍力快速擴張,以及不斷對臺灣進行武力威脅,導致台海形勢日益緊張並引發了全球關注。經濟學人就曾斷言「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此外,臺灣問題還牽動中美關係和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學人還表示,臺灣和美國選舉將「對本國以外的地區產生不成比例影響」。因此,這一次臺灣大選備受國際社會矚目。
一、台海問題為什麼如此重要?
自1949年台海兩岸分治以來,中國一直宣稱臺灣是自己的領土,並在習近平上任以後,持續對臺灣進行軍事施壓。然而,臺灣的戰略位置對於美國也同樣重要,在於其位於冷戰時遏制蘇聯及其盟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核心位置。此外,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發達,「2021年臺灣生產的半導體晶元佔全球市場60%以上」,高端晶元的份額則更加多。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臺灣擁有著自由民主的政體。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旗下的知名研究機構V-dem的民主排名,臺灣位列世界第30名,亞洲第三,僅次於日本、韓國。然而,臺灣的民主自由襯托出中國的獨裁專制。因此,許多學者都認為,臺灣問題事關中共政權的合法性,臺灣的存在令中共難堪。
而對於中美之外的國家來說,臺灣問題還影響著全世界的安全和經濟。彭博社下屬的諮詢公司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在大選前發布報告,稱」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全世界經濟將付出10萬億美元的代價,相當於全球GDP的10%,比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打擊都更大」。
該機構對臺灣海峽的戰爭進行了兩種情況的模擬,一種是中國入侵臺灣並且美國捲入了區域戰爭,另一種則是中國封鎖臺灣,切斷其和外界的貿易聯繫。通過計算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半導體供應、航運、貿易制裁和關稅以及金融市場衝擊等因素的計算,該機構表示,在第一種情況下,第一年,全世界將損失10.2%的GDP,而第二情況也會使得全球GDP損失5%。
具體來看,如果台海全面爆發戰爭,第一年內臺灣GDP將損失40%,而中國自己也會損失16.7%。對於美國來說,雖然遠離戰火,但是因為亞洲供應鏈受損,美國也會損失6.7%的GDP。此外,同樣位於亞洲的韓國、日本和其他東亞經濟體將受到最大的衝擊。對於全世界的經濟損失也將超過2020年新冠疫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和1991年的海外戰爭之間。
如果發生第二種情況,即中共封鎖臺灣一年,臺灣的GDP將減少12.2%,而中國和美國則會分別減少8.9%和3.3%。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損失將介於09年金融危機和91年海灣戰爭之間。
二、中共軍事施壓是大戰在即還是虛張聲勢?
近年來,對於台海議題的關注和焦慮都在增加。這緣於解放軍的軍力快速升級和對臺武力威脅加大。對於這樣的改變,究竟是解放軍真的下定決心武力統一還是不過虛張聲勢,外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美國知名國際關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oseph Mearsheimer)為代表,以及大批美國退役將領、軍方出身的學者普遍認為解放軍一定會入侵臺灣。約翰.米爾斯海默是當今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芝加哥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他認為這是「大國競爭的悲劇」,無法避免,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一定會和美國發生衝突,而衝突的地點就在臺灣。類似的,大批現實主義的學者和軍方背景人士也從「實力」的角度出發認為台海戰爭一定會發生。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大選前發布了一份報告,詳細描述瞭解放軍近年來崛起的過程,但也描述了武力統一臺灣的挑戰。該報告從詳細的軍事角度分析,認為解放軍投入巨大,如果沒有下定決心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投入。但是,報告也認為戰爭規模是空前的,解放軍面臨失敗的風險很大。
然而,另一方面,以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和澳洲工黨前總理、中國問題專家陸克文為代表,認為中國短期內不會武力統一臺灣並且「戰爭可以避免」。持有類似觀點的主要以自由主義學者和左派政治家為主。
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of Responsible Statecraft)以美國前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命名,是一家提倡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克制」和「多邊主義」而知名的智庫。大選前,他們發布報告《臺灣危機和衝突的路徑》(Paths to Crisis and Conflict Over Taiwan),分析了臺灣發生戰爭的幾種路徑,並呼籲在軍事威懾的同時要安撫中國,避免戰爭。
報告認為,在臺灣不主動宣布獨立下,台海爆發衝突有三個主要的可能:中共當局覺得和平統一無望或者喪失耐心,主動入侵;美國放棄戰略模糊和「一個中國政策」;過度軍事升級帶來擦槍走火。因此,報告呼籲美國要堅定「戰略模糊」政策並且和中國加強對話溝通。
三、臺灣大選或許對兩岸關係影響並不大
如今的台海現狀被稱為自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最緊張的時刻,不少評論人士因此關心此次大選。然而,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這次大選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對兩岸關係或美中緊張局勢產生太大影響。
華爾街日報稍早在觀察了三組候選人的政見之後指出,中國面臨政治新現實,臺灣總統候選人都不「親中」。文章認為,「臺灣當前的競選態勢三方鼎立,政治風向已堅定且徹底地轉為疏遠中國。」其中,文章特別提到了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國民黨通常在臺灣被認為是「親中」政黨,然而這次選舉中基調明顯於以前不同。侯友宜表示「於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態度,他從來沒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不過,在華爾街日報另一篇文章《臺灣大選在即,變數之大牽動全球神經》中則稱,「這場形勢動盪的三方角逐受到中美兩國政府密切關注,其結果有可能改變這兩個大國關係的發展軌跡」。
此外,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戴維.薩克斯(DAVID SACKS)在外交事務上撰文支持了華爾街日報第一篇文章的觀點,認為這次大選不會影響兩岸關係或者美中關係。他給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三組候選人的兩岸政策區別不大並且都認為加強國防最重要,唯一區別在於通常被認為「親中」的國民黨更希望加強兩岸交流。他表示雖然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延續了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的政策,但是他特別強調這不是「一國兩制」,並且堅決反對一國兩制。
第二,作者認為真正影響兩岸關係和美中關係的還是美中兩國本身。相比於臺灣選舉,今年的美國選舉可能更加重要。他表示,「臺灣選舉的結果可能不會改變習近平的算盤。」「事實上,這甚至可能不是今年對該島安全最重要的選舉。相反,這可能是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他認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特朗普曾批評臺灣竊取美國半導體知識產權,並質疑保衛臺灣能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他認為一旦特朗普當選並且真的放棄了臺灣,那才會破壞兩岸的穩定與和平。
四、臺灣大選不僅僅只有兩岸議題
每當外界談論臺灣議題的時候,往往都會跟中國、美國聯繫起來。然而,這樣的視角實際上是以臺灣作為客體,忽略了臺灣人自己的想法。
BBC發文指出了一個事實,「中國想要的臺灣正在消失」。臺灣已經開始本土化,無論是國民黨支持者還是民進黨、民眾黨支持者,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且這次臺灣大選也開創了歷史,三位總統候選人都是臺灣「本省人」。
而對於臺灣的歷史文化,沒有什麼是比美食更有代表性了。紐約時報和BBC都做了關於臺灣美食的專題節目來探討臺灣的歷史和、文化和身份認同。臺灣美食分為本省口味和外省口味,來自中國大陸多個地區,種類多樣,而這種多樣性和多元化正是代表臺灣文化的多元和融合。
此外,和世界上大多數民主國家一樣,選民往往最關心的都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經濟議題。知名臺灣國防軍事學者黃柏彰在外交家雜誌上撰文,指出現在選民關心的議題也不再只是中國議題。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希望跳出傳統的「藍綠」問題架構,在他們眼中,「中華民國」和「臺灣」並沒有實際上的區別。他們更加看重薪資成長、經濟問題和政府腐敗等等議題。
類似的,經濟學人發文指出,執政黨民進黨已經不可能單靠兩岸議題來贏得選舉,他們還需要用繁榮的經濟來回應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