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提倡「六項精進」。圖為2011 年 2 月 8 日,先生在東京日本國家新聞俱樂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日本戰後代表性的企業家,他創立的京瓷飛躍提升了日本的素材產業;KDDI為日本實現通信自由化功不可沒;臨危授命,通過銳意革新,優化經營,重建員工教育,使日本航空瞬間得以重生。人們稱稻盛和夫為日本社會基於善的經濟方式的啟蒙人,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和思想家。
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27歲時創立了京瓷,又在52歲創立KDDI,兩家企業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他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78歲時挽救了瀕於破產的日航,僅用一年時間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了日航史上最高利潤。
此外,稻盛和夫1983年創辦盛和塾,向企業家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六項精進」是稻盛和夫在2008年7月17日召開的盛和塾全國大會上的演講實錄。
由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65歲時曾一度皈依佛門的稻盛和夫提出,「六項精進」,通過提高企業員工的德行的水準,令企業整體煥發出奇的力量。
「六項精進」的可貴之處在於,開篇提及目前人類社會的困境,日本以及世界經濟形勢日益嚴峻,預見企業的經營環境在今後恐怕會進一步惡化,如何面對這史無前例的厄運?稻盛和夫認為,人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方法是行善積德。為他人、為社會努力做貢獻,就能使自身的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變。「動善念、行善舉」,人得以開發智慧,扭轉命運。
說起容易,具體要怎麼做呢?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不單是羅列出了六條準則,仔細品味並耐心實踐,會發現,這六項精進是有內在聯繫的,它們組成了一個由內在向外在的拓展的善的能量的循環。
稻盛先生說,首先,持續「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努力是六項精進中首當其衝的。《六項精進實踐》作者村田忠嗣,曾是盛和塾的學生,連續10年,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通過長年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愚直地踐行稻盛經營哲學,他成功地將一家不起眼的地方性會計服務公司經營成為躋身日本會計師協會實力前列的企業。
然而人性的真實情況是,一旦成功,就會得意非凡。無論誰簡直都難逃這個規律,古今中外偉人也免不了成功後心高氣傲。
稻盛和夫的第二項精進提出:「要謙虛,不要驕傲」。人處於順境時,志在必得,不知不覺還是會膨脹起來,人性如此。那麼怎麼辦呢?
第三項就是「要每天反省」。這是稻盛先生最為強調的,也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稻盛認為,一個人無論達到了多高的境界,如果忘記了反省,人性的弱點會起作用,人會立刻墮落。所以他堅持實踐每天反省這一條。反省之後會怎樣?告誡自己不可膨脹,看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判斷錯了什麼,陷於悔恨還是自我貶低?都不是。
稻盛認為,人通過反省知道自己並非完人,事業的成功是靠了眾人的努力和協助。所以應該對周圍的一切由衷表達感謝。所以他說,第四項是「活著,就要感謝」。
筆者覺得第三項和第四項的聯繫,是後人瞭解稻盛先生思想精髓的關鍵之處。只要活著,就會麻煩別人,盡量不給別人找麻煩。這是日本人從古至今的共識。稻盛先生每日反省自身,找出不足,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僅限於此,還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人生態度。他卻認為,人生在世,錯誤難免,缺點難免,正因為如此才要感謝一切,天地萬物,人群社會,依靠別人和外在環境的恩惠,像我這麼不完美的人才得以生存。
感恩是人的道德根基。真誠的感謝之心自然會在行為中流露出來,所以第五項就是「積善行、思利他」。「積善行、思利他」是人最高貴的行為。我們看到,稻盛先生提出積德行善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通過內心深處的覺悟,體察到自身和外界眾生的共存共榮的關係,產生回饋他人的需求,水到渠成,天人合一。
最後,第六項。實踐了以上五項精進,人的心性和覺悟已有了一定高度。但人畢竟有煩惱的本能,煩惱源於私。人生存在生老病死,愛恨別離,充滿人性矛盾的現實社會之中,所以還是難免被煩惱糾結。那麼就沒有出路了嗎?非也。
稻盛先生提倡,第六項「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千百年來,人的煩惱,剪不斷、理還亂。稻盛先生告誡我們「不要有感性的煩惱」,那是一個無底洞,鬼打牆一樣,永不得超脫。那麼怎麼辦呢?要理解自己的心,知道煩惱是感性的東西,要節制,克制它。努力去做,去行動,充實起來,理性思考,阻斷空虛無助又逃避的感性思維。努力,就又開啟了六項精進的第一項,如此一來,新的循環就開始了。稻盛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善的能量的循環,週而復始,不斷拓展,利他惠人,這就是人生最好的修煉。
1996年,稻盛先生創辦的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一度退休入佛門修煉。這之後,他78歲高齡受日本政府委託,再度出山輓救日航於危難,而且不收一文報酬,與他提倡的「六項精進」中的愛與感恩,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