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目前還流傳不少選自倉央嘉措的詩詞的歌詞。(圖片來源:Pixabay)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出生在藏南一個紅教家庭 。倉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達賴喇嘛。傳奇的一生高光於他的詩詞,很多目前還在藏區流傳的歌曲中的歌詞都是選自倉央的詩詞。像「是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這麼絕美的詩句就是出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之手。
著有《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詩歌》一書的著名學者于道泉先生,是第一個將倉央嘉措詩集翻譯為漢語的學者。該書成於1930年,收錄詩歌62首,但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倉央詩集裡有倉央400多首詩。那些假冒產品之所以有市場認可度,全拜媒體誤導所賜。
在電影《非誠勿擾》大熱之前,只有文青的圈子裡在聊倉央。而《非誠勿擾》中的那個念倉央詩詞的橋段讓「倉央嘉措」的大名借著這部賀歲片飛昇華夏。電影中引用的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不捨不棄。
來我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寂靜喜歡。
影迷挖掘這一首情詩大作後,赫然發現作者竟是一位藏族詩人,而且還是一位16歲左右的少年達賴。頓時之間,各種溢美的頭銜紛至沓來的扣到了倉央的頭上,但說來說去都不脫「超級有魅力的最年輕的情詩大喇嘛王」這一類的話。
中國有名的搜尋引擎,也是這樣描寫「倉央」的:「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受到嚴格監督學經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而那些年老的經師則亦步亦趨地跟隨著他,懇求他繼續學經,生怕被第巴責罵。倉央嘉措出身紅教家庭,紅教教規並不禁止僧侶娶妻生子,而黃教則嚴禁僧侶接近女色,更不能結婚成家。對於種種清規戒律繁文縟節,倉央嘉措難以適應。
倉央嘉措雖有達賴喇嘛之名,卻並無實權。第巴獨掌大權已久,達賴喇嘛只能作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錮,政治上受人擺布,倉央嘉措內心抑鬱,索性縱情聲色,這既出於他對自由與愛情的嚮往,也是他對強加的戒律和權謀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詩歌寫的:「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據傳說記載,他一到晚上就化名達桑旺波,以貴族公子的身份,流連於拉薩街頭的酒家、民居……。
聽夠了大家醉心的演繹,再來看一下學者們是怎麼說的:藏傳學家曾經就倉央的詩句被誤讀這樣指點過:很多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相信,《倉央嘉措詩歌》裡的很多句子從字面意義上看似乎是描寫男女情愛,但實則宣講佛教義理,是在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達佛學中的某些觀念,或者隱晦地傳達其本人的處境,以及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所導致的許多難以明言的整個民族的苦衷,而「並非兒女情長」。
同時,藏傳研究學者們指出:其中最核心的「忽悠利器」是——藏語和中文的差異。倉央的所有詩都是用藏語寫的,用的是藏語的調式和內涵。很多詞在中文裡沒有直接的對照。最直接的錯誤就是關於「瑪吉阿米」的翻譯,「瑪吉阿米」在藏語裡是「母親」的意思,而且特指沒有生育關係的母親。如果我們回到事情的原點,「倉央」作為一個藏傳佛教的修行人,作為一個宗教領袖,「瑪吉阿米」的意涵,是不是翻譯成如母親般慈愛的女神更為貼切呢?
當你讀中文的倉央的詩時,你是否感覺這些詩的表達是如此熟悉。因為它們都是當代詩人根據他們的臆斷和需要翻譯的。調式和調性都是當代的味道。任何經典原著,如果是跨語言的,一翻就錯,一翻譯就丟掉了原來語言裡的精華。
讓我們回到源頭,以一個修行人對待神佛的虔誠之心再來翻譯一下倉央的《見與不見》,相信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緣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慈悲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不捨不棄。
與你比鄰,或者,讓我留在你的心裡。
安然相近,清靜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