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武侯祠。(w:zh:User:jetli83 /wiki/CC BY 3.0)
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的南陽,古稱宛,簡稱南都、宛都,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爲楚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的發源地。
南陽,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天然的靈山秀水賦予了南陽與眾不同的靈氣,儘管時光流轉、朝代更替,走進南陽,依舊能夠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古風。
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陰陽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應用很廣的概念,其中的一種用法就是用於方位。《說文解字》中曾解釋到:「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
中國城市名中帶有陽字的,很多都是與這個命名法有關,南陽也是如此,史書記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釋名‧釋州國》記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南陽一地,帶有中國古代方位陽性的雙重特徵,故因此而得名。
南陽是中國最早各朝代的首都所在地,多處史料記載,夏人最早活動在南陽、潁川一帶。夏禹治水有功,舜把首領之位讓給大禹,賜國為夏,禹把今南陽境內的鄧州作爲都城,稱為禹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兩漢文化的繁榮之地
南陽的興盛由兩漢開始,漢朝政府對其十分重視,曾指派專門官員管理南陽一地的財政,並大力推動商業活動。在漢代,南陽的面積和人口都超過了京都洛陽城,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劉邦得天下取道武關道,南陽是保障劉邦大後方的重要城市。南陽地處南北交通要道,北有方城道、三鴉路、南有唐河、新野道,水陸運輸發達,又坐擁武關道直達長安。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則是從南陽一帶發跡的,他的不少開國功臣及雲臺二十八將大都出自南陽一帶。東漢建立後,南陽成為了東漢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第二大都市,因此南陽也享有「南都」、「帝鄉」之譽。
走進南陽,可以領略漢代先民們曠達飄逸的神采,就如同走進博大雄渾的漢朝盛世,聆聽一曲從遠古傳來的大漢之歌。
歷代文人墨客雲集
較高的政治、經濟地位,發達的文化,再加上南陽優美的自然山水,使這裡成為文人墨客彙集和寄情讚頌之地。
白居易、劉禹錫、韓愈、孟浩然等也都曾到過南陽,並寫下了吟誦的詩篇。史書中可以查到的歷史上各個時代遊歷南陽的名人或南陽本地人寫南陽的著名篇章不計其數。
其中,東漢張衡的〈南都賦〉是全面描述介紹南陽自然、物產、人文、風俗的詩賦。李白曾4次來這裡,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的〈南陽行〉:「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閒,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更是南陽繁華的真實寫照。
諸葛亮躬耕之地
南陽人稱諸葛亮為「智聖」。在民間,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誠的典範,千百年來,關於他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年,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兩人談話內容「草廬對策」(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為劉備占據荊州,進而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提供了一套經國方略。
現今,在河南南陽武侯祠內,仍可見稱頌諸葛亮歷史功績的對聯,生動地描繪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賢相的一生。至今,武侯祠每到秋祭日時,仍延續傳統祭拜儀式,以效法諸葛亮的忠貞、廉潔。
武侯祠的草廬內有「漢諸葛孔明舊廬」碑石,證明草廬所在地。草廬古樸簡陋,令人遙想當年其〈出師表〉中「親賢人、遠小人」、「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等至理名言,字字珠璣,至今仍足為在上位者所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