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喜歡傳頌勇敢的美德,否定懦弱,特別是對小男孩。
許多家長看見小孩表現出勇敢的行為,常會不經意的稱讚小孩。可是看著小孩追求勇敢的同時,也要顧慮到小孩心中的恐懼,尤其是有些年紀較大的小孩愛逞強,特別是男孩。有時從小孩僵硬的言行舉止就可以看出他的恐懼,但他們常常會忍住,說不怕。這時,如果大人要求小孩拿出勇敢面對,可能就會害苦小孩,因為這等於是變相鼓勵小孩壓抑恐懼。
我們的社會喜歡傳頌勇敢的美德,否定懦弱,特別是對小男孩。若表現勇敢,就會受到大人的稱讚;若遇到什麼事情委屈落淚,就會被嘲笑軟弱。當然對於勇敢,我們可以給予高度的肯定,但也要記得為小孩設想,帶領他們面對那個害怕的自己,這兩者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然而在我們鼓勵小孩追求勇敢時,常忽略了恐懼的情緒。而勇敢的根源,正是來自於愛與接納。每個人都希望培養小孩勇敢堅強的品格,但事實上,內在的勇敢是一種內化的歷程,不是天生就深植在小孩的內心深處。
壓抑恐懼會造成男孩心底的苦。
當小孩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附關係,內心自然會築起「安全堡壘」,就是我們所說的安全感。當他感到害怕、遇到挫折時,他會來尋求父母的慰藉與安撫,當他的內心得到撫慰、溫暖之後,自然能充飽電力、信心滿滿地再次往外探索、尋求挑戰。有安全感的小孩,會一次次離他的父母越來越遠,勇敢走上獨立之路。
人人都希望小孩堅強勇敢,但勇敢的關鍵在於父母身上,而不在於「教育小孩勇敢」這件事上。當小孩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即使再害怕,也有父母保護;即使再軟弱,也有父母深愛著自己,這樣小孩才能從父母用愛灌溉的沃土上長出勇敢。
那該怎麼與小孩互動呢?可參考以下幾種方式:
好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溝通。(以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一、引導小孩,讓他們能分辨害怕的情緒
「房間暗暗的很可怕,對不對?」
「想跟小朋友說請把玩具還給我,但是不敢說是嗎?」
二、試著用同理心體會小孩心中的害怕,幫助小孩正視自己的情緒
「黑黑的房間什麼都看不到真的有點可怕。」
「我們大人也有不敢說的事情喔。」
別老是跟小孩說「這有什麼好怕的」,因為只有認同小孩害怕的情緒,小孩心中才不會有「害怕是錯誤、丟臉」的觀念。哭也是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並不是全然的懦弱,老是嘲笑小孩「羞羞臉、愛哭鬼」更不是教育小孩的好方法。否則這種嘲笑的方式將會潛藏在小孩的意識深處,成為終生背負的原罪。
三、可以依照小孩的年紀,教導、引導他找出克服害怕的方法
「那我們先開燈,房間亮了我們再進去!」
「那我們一起去跟小朋友說好嗎?」
為人父母,面對小孩不勇敢的言行舉止時,先別要他勇敢,應該用愛讓他的安全感建立起來,並採取正面的心態去回應小孩。
所謂的「愛」,是小孩「真正需要」的愛,而不是父母「自以為是」的愛。若不知道小孩的真正需求,就該放下臉面,勇於學習,這也父母成長的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