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袁隆平養活了多少中國人的思路和邏輯去想,人們不禁要問,美國人是誰養活的,日本人是誰養活的……;歷史上是誰養活了中國人呢?(圖片來源:Guang Niu/Getty Images)
2021年5月袁隆平去世成了網上的一個話題,在讚揚袁隆平,不同意袁隆平的兩方面中,都有中共宣傳的痕跡。
單單只要按照袁隆平養活了多少中國人的思路和邏輯去想,人們不禁要問,美國人是誰養活的,日本人是誰養活的……;歷史上是誰養活了中國人呢?
這句話也讓人想到當年共產黨要挑動民眾鬧革命的時候,說是窮人養活了地主老財,今天變成袁隆平養活了中國人。
人從小就知道,自己是父母養活,因為這樣才知道親情,長大也就自然要靠自己養活自己,也會去贍養老人以盡孝道,這是人倫之理,也是人情世故。只是這個簡單的理都要被黨給改了,親情要被剝奪。
雖然跟過去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產黨那種宣傳相比,黨媒如此高調讚揚袁隆平,更顯得黨媒的人情味,只是黨媒不知道為甚麼民眾仍不買帳。民眾不接受它這套說辭是因為黨媒只顧煽情,忘了人味。
接受用這套說辭,用黨媒邏輯來思考時,人倫關係就給顛覆了,連爹媽都不認的,那是甚麼人,誰還指望這種人會對別人有益呢。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當沒有了人倫,不僅家庭被破壞,社會上就會發生喪失人性的事情,讓世界都目瞪口呆。
央視這些年喜歡上了「國之脊梁」這個詞,把它要宣揚的人都給冠上「國之脊梁」。
不說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栽種面積和產量這些具體的數據,單單中國人的習慣是北方愛吃麵、南方愛吃米,中國人主糧除了稻子還有小麥、玉米,而且每類的品種也不少,北方人多數不愛吃南方大米。當培育水稻的是國家的脊梁,那麼,培育小麥和玉米的專家算國家的甚麼呢。去年中國總理李克強還強調要推廣的馬鈴薯作為主糧,那麼培育馬鈴薯的專家又是國家的甚麼呢。如果都是脊梁,那中國要有多少根脊梁呢。
糧食對於一個國家很重要,《論語》中子貢問政,孔子答:一個國家需要有充裕的食物作為經濟支撐,有足夠的軍事保衛自己,還要有誠信作基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最後孔子說:即使沒有糧食,也要守住信義,民無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最重要的是誠信,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了誠信,這個國家就垮了。誠信是最基本的條件。
培育稻種成了國之脊梁,那誠信去哪了?已經被扔進垃圾桶裡了。沒有了誠信,脊梁就是折的。
中共如此強調糧食,顯示它是最關心人們疾苦的,一再強調在它的領導下,用了不足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乞丐,但沒有一個政權能在短短的十幾年統治中,在沒有甚麼大的自然災害出現時,讓幾千萬人無辜餓死,至今都不肯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為了掩蓋它餓死幾千萬人這個事實,編造舊社會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挨凍受餓,餓死人。
從民國過來的人知道,那個年代並不是中國人吃不飽飯,當時生產力水平不高,加上傳統的一粥一飯當知來之不易的勤儉持家理念,即使地主也沒有今天人們看到的奢華,物質沒有今天這麼豐富。但人們還不至於餓死,溫飽是沒有問題的。真正的窮困潦倒的人並不像中共宣傳的那麼多。
認為民國時人生活貧困,來自於誇大的宣傳。中共在土改時並沒有敢說農民沒飯吃,餓死了。當時的口號是打倒剝削,鬥地主。早年,毛澤東把修路、捐款助學的人稱為地主,還把和尚、牧師定位為政治地主。不管是行善積德,還是修行,只要是被定成反動的剝削階級,都被稱為地主,都是霸。
農民們參加土改會。(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經過幾十年的扭曲宣傳和教育,以至於現在的人一聽貧農就認為是苦大仇深。貧農是個籠統的稱呼,是除開地主和富農之外的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包括佃農、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及其雇農。除了雇農之外,其他的貧農要麽有土地,要麽有錢能租到土地。
自耕農是自己有土地,半自耕農是自己有一部分土地,還要租一些地,佃農是自己沒有土地,靠租借土地生產。沒有土地並非都是窮人,在臺灣現在仍有佃農。就如今天那些開便利店的老闆一樣,店面房產可能不是他的,他只是租一個比較合適的地方開便利店,人們也稱他為老闆。真正一無所有的是雇農,但在農村人口比例中是非常少的。雇農的生活也絕非小說《半夜雞叫》裡描述的那麼淒慘。
今天受黨媒宣傳欺騙的人,可能覺得這種說法掩蓋了雇農人數,是在為民國粉飾,覺得這些數據不可信。那麼看一下毛澤東在1930年5月寫的《尋烏調查》中的數字,尋烏全縣農村人口中各類地主占3.445%,富農占4%,中農18.255%,貧農占70%,手工工人3%,遊民1%,雇農0.3%。它這裡的貧農就是自耕、半自耕農和佃農,雇農只占農村人口的0.3%,連1%都不到,就是在1930年代,一百個農民裡面還沒有一個是雇農的。
雇農會不會像《半夜雞叫》裡描寫的那麼淒慘?山東的一個農民被土改工作隊動員上臺去揭批,老農民舉了一個地主欺壓農民的例子說明地主,地主每年招工,為了要找出有力氣幹活的。給每個人面前放一摞大餅,吃不完的都不要,因為能吃才能有力氣幹活。工作隊只好把這個說事情的農民請下臺去。一無所有的農民靠出賣體力,吃不飽怎麼幹活。北方農村,在別人家幹活的基本上是初一、十五吃葷,要吃肉,是大塊的肉,主人家平時也很少吃肉,一般是到了初一、十五去趕集,買肉回來燉。在《尋烏調查》中講店裡的工人也是,「工人平日無肉吃、無酒喝,只初一、十五才打牙祭」。所以,這在當時農村很普遍。
在農村比較封閉,鄉里鄉親要互相照應,不可能那麼絕情。當年跟共產黨鬧革命的原因不是沒有吃的,而是共產黨在農村的宣傳,打土豪、占別人的財產,把人思想搞壞了。靠利益引誘和淫亂來引導人鬧革命,不僅分地主的產業,還要分地主的妻妾,「地主階級毫無條件可離婚。同時在法律外,申明禁止捉姦。」(《尋烏調查》)只是後來鬧到後來發生群毆,不能收場了,蘇維埃才取消了「禁止捉姦」。
按照中共的統計數據,194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1億噸,人均糧食產量是二百多公斤,那個二百多公斤不是今天這種人均三、四百公斤的概念,今天人均三、四百公斤糧食包括用於做原料的部分,而當時還處於戰亂時期。
讓人們憶苦思甜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三年大飢荒時期。當時民眾雖然不知道餓死四千多萬人的這個具體數字,但四處能看到餓死人,很多家過年了卻揭不開鍋,為了使民眾不要把餓死人的責任推到中共身上,編造舊社會人們受地主惡霸欺侮,吃不飽飯,餓死了。為甚麼在十多年前的土改時,它還不敢說的話,此時中共敢於說民國餓死人。因為中共覺得此時它有這個底氣,雖然是壯著膽子說民國時人們受剝削,吃不飽飯,餓死了,但中共知道民眾已經被教育得能說謊和接受謊言了。個別偶爾講了真話的就會被打擊。
那時中共建政才十多年,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從民國過來的,民國是甚麼樣大家都很清楚。一個出身貧苦的農民就編順口溜:「都說舊社會苦,鯰魚燉豆腐,都說社會主義甜,沒有米過年。」被人告發,抓去關在學習班,老農民兒子是幹部,把他接回家,對老農民說,以後千萬不能再說這些話,因為你兒子是人民公社的幹部,這次沒有把你關在監獄或槍斃。
共產黨用各種手段讓民眾屈服,除了暴力鎮壓,還用經濟手段。一方面在農村經過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之後,糧食就完全掌控在政府手裡,在城市從1955年就開始實行糧票,城裡人購買副食品也都要用到糧票和各種票證。再經過三年大飢荒,社會上能自由流動的食品幾乎沒有了,此時,誰敢站出來說真話,中共就不給他糧食,讓其全家挨餓。糧食就是硬道理。
中共搞的各種運動,一方面是打擊異己,另一方面是用來教育社會,殺機給猴看。(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短短的十餘年,經過幾次運動就把社會風氣給改變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沒有人敢站出來講中共是在撒謊、騙人,沒有人講真話了。中共搞的各種運動,一方面是打擊異己,另一方面是用來教育社會,殺雞給猴看。經過幾次運動之後,中國人已經開始小心翼翼,不敢隨便發表與黨不一致的言論,否則,招來禍害。社會的脊梁斷了。此時黨硬氣地想說甚麼是脊梁,就說甚麼是脊梁,想說誰是國家脊梁都行,說培育大米是「國之脊梁」,也會有那麼多人讚歎。人們已經習慣於接受。
中共把袁隆平的去世變得如此隆重,不是中共真的喜歡袁隆平,除了想表現它很有人味,中共還想掩蓋一些不想讓人揭的傷疤,更主要的也體現中共要把袁隆平用的乾乾淨淨,到死還要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