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導高溫作業(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3年7月16日訊】你們那裡今天多少度?是不是被熱壞了?
以前,每年夏天,官媒的記者們總喜歡跑到工地上,報導戶外工作人員在烈日下工作的動人場景。
最近幾年,感謝智能手機和監控的普及,記者們連現場都不用跑,坐在空調房裡,就能關心戶外工作人員了。
所以,這種帶有溫差的關心,多少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隔閡。
「建築工人高溫下工作汗水浸透衣服,從褲子上滴落」,媒體引用網友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
「高溫下工地上心酸一幕,工友們互相潑水降溫,甚至有人直接整個人泡在污水裡」,媒體引用網友的話: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
「高溫天氣下的工地,工人用帽子舀涼水澆在身上降溫」,媒體還是引用網友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
好傢伙,合著人家盯著酷暑和太陽汗流浹背地工作,就只是為了讓你不抱怨生活。
我要是這些戶外工作者,誰要是當著我的面說「你看人家這麼辛苦還在努力幹活,你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我肯定呼你的臉。
我的辛苦,我的不易,我潛在的風險,我實打實的利益,你看不到,不在乎,淨拿我開涮,來熬你的心靈雞湯了。
我那辛苦的人生,就是用來成全和襯託你的優越感的嗎?
你要是看到了我的辛苦,就為我吶喊幾句,喊的人多了,也許我就能多休息一會,得到一些防暑物資,甚至拿到高溫補貼。
但你那高高在上的致敬和雞湯,對我屁用沒有,只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卑微。
還是有網友說得好:
他很辛苦,所以給他高溫補貼,高工資,防中暑物資,還有不拖欠工資。而不是來教育我們不要抱怨生活。
這段話,值得跟著瞎起鬨的糊塗蛋手抄一百遍。
要說還是央視厲害,人家不但拍記者去工地實拍,也不整這些「我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低級話術,人家的水平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人家去的是雄安新區,工人在樓頂40℃的高溫下工作,但那「建設中的54個小區,是1.9萬人的新家」,所以兩萬多名工人,要在這裡「戰高溫,搶工期」。這和一般的打工可不一樣,意義重大。
看到工人辛苦,工地最近規定,11點到下午3點這段最熱的時間可以休息,領導還在鏡頭前說,如果日高溫天氣達到40度以上的話,我們就停止室外作業;如果達到37度以上,我們就安排每天不超過6小時的施工作業。好像是一種福利。
雖然工人被晒得爆皮,橡膠手套都磨爛,但在視頻的最後,工人們還是幸福地活在了新聞裡:工人有車有房(還打算再買一套),閑暇彈彈吉他,還能請得起家教老師。
這才是高水平的報導,工人的權益得到了領導的保障,工人的付出得到了美好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辛苦被「崇高的意義」所消解。
一切看上去都那麼和諧。
但,就是這種和諧,讓我覺得這種正能量有病。
如果一切都是那麼和諧,那麼那麼多討薪的農民工,都是來自於哪裡?
看到並願意發布底層的不易和辛苦,是一件值得鼓勵的好事。可既然關注到了,能不能就真的就「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能不能不要看到他們,就立馬迴避,然後用他們的汗水去熬歲月靜好的雞湯,用他們的勞動去編織國泰民安的頌歌?
給更需要物質保障的基層工作者上價值,說什麼「勞動最光榮,人民最偉大」,向他們致敬,是另一種形式的霸凌,反對這種霸凌,需要更強的心智,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要是問他們,他們大概率應該是更想多賺點錢,誰願意偉大誰偉大,誰願意光榮誰光榮。
就像央視視頻下的一個留言所說:
我就是建築工人,我不要藿香正氣水,不要高溫補貼,不要你們測量溫度,不要你們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不要你們記住我,不要你們同情我:不需要你們的矯情,按時給我們發工錢,我們就感恩戴德了。
無視他們真正的需要,卻將他們的辛苦和困境詩化、雞湯化,並附加不著邊際的價值,這不是在幫助他們,而是在拿他們開涮,根本無助於他們權益的提高。
而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氛圍都是這種逃避型思維,不敢正視真正的問題,那麼我們的社會也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但仔細想想,媒體是真的看不到那真正的問題嗎?是不能替底層發聲嗎?我想未必。
前面所說的央視視頻裡有一句解說詞:「高樓拔地起,離不開最基層的勞動者」。
我又想起最近《人民日報》發文,說青年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不僅能夠留下無悔的青春記憶,而且將在基層磨礪中獲得受用終身的精神財富。
好巧,兩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基層」。
你說,先是號召你到基層「能吃苦、肯奮鬥」,然後再向基層勞動者致敬,會不會就是早就規劃好的、不可分割的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