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源遠流長,姓氏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里程碑。(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中國人都知道《百家姓》這本書,它是北宋時期編寫的一本幼兒啟蒙讀物,將姓氏進行了押韻式的排列,讀來朗朗上口。《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不過,中國姓氏遠非這麼幾百個,《百家姓》稱不上中國人的姓氏大全,「百家」一詞並非確稱,而是泛指。
那麼,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個姓氏?姓氏的起源是什麼?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看似普通的中國姓氏,李、王、張等隱藏哪些玄機?
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
歷代關於姓氏的書籍多如牛毛,中國姓氏龐雜繁多。據《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從古至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多達24000個,這是至今有關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計記錄。
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我國古今各民族漢字姓氏共有11969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據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一書第18頁:「至今為止收錄到的中國古今姓氏已經超過了22000個」。
千百萬年來中華大地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時代的變遷,許多姓氏現在已經消失了,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其中100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
人文始祖伏羲氏 「風」為中華第一姓
上古時期,神靈下世降生為聖人,伏羲氏。周易八卦就是他創立的,揭示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被稱為「無字的天書」。
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今河南周口)。
「風」為中華第一姓。(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在羲皇故都淮陽。古人將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以《三墳》。《三墳》中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可見,「風」為中華第一姓。
伏羲氏被列為三皇之首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遠古時期人們群居雜婚,伏羲氏制定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
最早的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姓氏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里程碑。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調查研究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實際上,姓氏是連接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
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嗎?
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
中國姓氏包涵中國傳統文化
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只有中國的姓氏,顯示出了遺傳基因及姓氏傳承。(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國人民都要有姓,於是短短幾年時間裏,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繫起來。
在美國,雖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區區200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形成文化的傳承,因此,美國學者對本國人的考證主要從膚色、毛髮顏色和眼球顏色來確定。
而在英國,姓氏則比較穩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統關係的詞綴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後代,還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詞綴。還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環境特徵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職業的,至於後來出現的由雙姓合併而來的姓氏,雖然出現較教名晚,但數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舊時採用「愛德華」作為姓氏,後來還出現了較新的「溫莎」。
在歐洲大陸,姓氏通常是用來區分出生地的標誌,二戰時,歐洲軍隊曾把同一姓氏的軍人分為一組,用以增加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由此可見,只有中國的姓氏,顯示出了遺傳基因及姓氏傳承,更加的凸顯出了中國所獨有的文化。
中國三大姓追源
第一大姓:李
說到姓氏排名,大多數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這《百家姓》開頭的12大姓氏。
2006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對全國1110個縣和市進行調查,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個。位列中國前十位的姓氏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這十個姓氏在2010年已經擁有5.5億人口。李、王、張、劉、陳這前五大姓氏在2016年已經近4億人口。
李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在調查的近3億人中,李姓佔了13%。李姓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後傳為「李」。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予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漸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王
王姓為中國第二大姓,佔總人數的12%。一般帝王的後裔稱王子、王孫,隨後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變化而來,最多的出於「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紂時比干之後,甚至古高麗國君也是王姓。
第三大姓:張
張姓為中國第三大姓,佔總數的11.8%。據《元和姓纂》中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因此相傳張姓源於黃帝,是黃帝的後代,張姓自漢代開始逐漸增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當時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