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姪文稿》(圖)


顏真卿《祭姪文稿》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圖片來源:公有領域/看中國合成)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從父」塗去)第十三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制」塗去,改「被脅」塗去)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擁」塗去)不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爾之」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亦自常山」塗去)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塗去二字不辨)遠日,(塗去一字不可辨)卜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題解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祭姪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姪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顏杲卿見安祿山之面,憤而斥責,安祿山氣恨交加,命人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顏杲卿仍是怒罵不絕,安祿山遂將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剮而死,顏氏一門被害者三十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這篇祭文也作為安史之亂的第一手記錄,成為極為珍貴的史料及書法藝術精品。元代鮮于樞更把此帖譽為「天下行書第二」,成為我們今天認識《祭姪文稿》的第一印象。而因為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已經亡佚了,因此《祭姪文稿》也可說是「在世行書第一」。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 局部1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元鮮于樞稱譽《祭姪稿》為「天下行書第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說明

本幅紙本,行書,縱28.8公分,橫75.5公分。共23行,每行字數不一,計235字,又塗抹34字,合計269字。無名款。

前隔水有楷書「顏魯公楷書祭姪帖」七字,後隔水有小字三行云:「右魯公祭姪稿共計二百三十四字,又塗抹三十四,合二百六十八」。不過按照《故宮法書新編:顏真卿墨蹟》所說,全文實為235字,這裡應是計算有誤。

本幅書帖曾被收藏於北宋宣和內府、元張晏、趙孟頫、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宮內府等顯貴或名家之手,流傳痕跡歷歷,當為真跡無疑。從宋朝開始,《祭姪文稿》便已摹刻入石。民國初年,延光室(書畫出版社)首先應用攝影技術,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影印出版了《顏魯公祭姪文稿》的墨跡,此後又應用珂羅版影印出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後,也有類似的影印本刊出。原作現藏於位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中華民國國寶之一。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 局部6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後隔水有對本幅字數的計算,但字數有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賞析

此帖原係祭文草稿,按例寫完之後會再用正楷謄抄一遍,並在祭典上燒給天地與亡靈。所以我們看不到後來寫的正楷。而又不知何故,也許是歷史的偶然,這篇草稿被留了下來,流傳到了今天。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 局部3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賊臣」塗去;改「擁眾不救」,塗去「擁眾」,而後又將「擁眾不救」都塗去;改「賊臣擁」,「擁」又塗去;最後才定為「賊臣不救」。從這些塗改,可見顏真卿書寫之際情緒激動的真實痕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觀《祭姪稿》卷面並不清爽,字跡匆促,塗抹刪補之處時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溢於筆端,滿紙都是對叛賊的嫉惡如仇,和對親人的痛悼。顏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開篇書寫時,心氣尚顯平靜,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隨著文理的深入,行草書漸趨相雜;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滿腔悲憤,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體忽大忽小,行距時寬時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而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書者心緒的自然流露。真可謂以文哭,以墨哭,血淚滴於筆,浩氣充於文。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 局部4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左行四字為「嗚呼哀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顏真卿本無意作書,但正因無意作書,不工而極工。整幅字寫得氣勢凝重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祭姪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 局部2 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深:「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代品評

《祭姪文稿》,歷代賞鑒名家,多所推崇。

北宋書家黃庭堅說:「《魯公祭季明文》,文字章法,皆能動人」。

北宋藏書家董逌(音攸)《廣川書跋》云:「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合如並目,以側映斜,以斜附曲,然後成書;而古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徳君子也。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外,乃知書一技,而其法之衆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元鮮于樞跋語謂:「《祭姪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

元陳深曰:「《祭姪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祭姪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叢刻本中,歷代臨摹、嗟賞者不絕。是極少數流傳到今天的唐代名家書蹟,堪為歷史的奇蹟。



責任編輯:章振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