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怕冷、夏天怕熱 中醫師的養生之方(組圖)

作者:羅明宇 發表:2023-07-02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天氣
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的體質同樣也是手腳冰冷症的表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門診中常會聽到許多女性朋友詢問:「為什麼我總是手腳冰冷但又伴隨口乾舌燥呢?上熱下寒?內熱外寒?」你我都知道,人是恆溫動物,為了維持體溫的恆定,會透過循環、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及新陳代謝的調節,使身體適應外界變化,如天氣變冷時,身體、牙齒會顫抖,使身體加速產熱;血管收縮,以減少體熱傳導到皮膚;或是交感神經興奮、甲狀腺素分泌增加,讓細胞代謝速率提升以產生熱能,這些都是身體自主抗寒的方法。

雖說人體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調節體溫,但是在寒冬裡,手腳冰冷仍是許多人共通的困擾。人體「冷」的接受器數目比「熱」來得多,因此皮膚對冷的感受十分敏感,當外在溫度變低時,會讓血流量減少、流動速度減緩,血管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者就會引起手腳冰冷。當感冒等疾病流行時,此症狀也常常會跟著趕流行。此外,心臟病、糖尿病、貧血等病患,也會有手腳冰冷的症狀。

手腳冰冷是氣血不足、腎虛的症狀。中醫認為手腳冰冷的人大多是虛寒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冷底」、「冷身」。易腰膝痠軟、全身怕冷、精神不濟、臉色蒼白、經常拉肚子而且是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這些都是新陳代謝極度低落的人,屬於「陽氣衰微」。有些慢性病患因氣血循環不順暢,血液出現黏、濃、凝聚的「血瘀」症狀,也會有手腳冰冷的問題。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的體質同樣也是手腳冰冷症的表現,因兩者皆是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末梢熱量無法正常傳遞及散發。

手腳冰冷的常見證型

氣虛型

症狀講話無力氣、容易疲倦、常打瞌睡、胃口不好、體力差。大多會伴有全身性畏寒、面色蒼白、頭暈目眩。

治則益氣活血。

血虛型

症狀常見於貧血體質,皮膚粗糙暗淡、臉部易發色斑、頭髮枯黃、髮質差,且指甲按下去血色恢復慢。或是因為年齡、貧血、荷爾蒙異常、過度減重,造成體溫無法順利調節。

治則補血養陰。

肝鬱型

症狀手腳冰冷、長期失眠且淺眠多夢、精神分散、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疲倦乏力、容易感冒。通常是壓力大、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的人。

治則疏肝養血。

羅醫師的調理養生之方

中醫內服法

暖身補氣茶

材料:黨參、葛根、紅棗、黃耆各十克,生薑、甘草各三克。

做法:將材料加水一千毫升,以中火煮開成藥茶後,可於白天當茶水飲用。

使用須知

‧上述一包藥可用同樣水量再回煮一次。一日一包,一週約服用二至五包。當日未服用完的可放於冰箱冷藏。

‧前述介紹的三種證型都可選用。

功效:黨參、黃耆可補中益氣,生薑能解表散寒,此藥茶有溫中散寒、補氣活血之功效。容易手腳冰冷、疲倦、肩頸僵硬不舒服者特別適用。

穴道按摩法

陽池穴
陽池穴。(圖片來源:蘋果屋出版社提供)

按摩陽池穴

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體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不能溫暖肌肉以抵禦外來寒邪的侵襲,因而怕冷。

陽池穴可以快速暢通血液循環,平衡荷爾蒙分泌,暖和身體。其位置正好在手背部位,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以激發陽氣,將熱量傳導到全身,緩解手腳冰冷症。另外,它也聯繫著經絡與重要的內臟器官,能夠調節內臟器官,因此對感冒、氣喘、胃腸病、腎功能失調等疾病都有幫助,稱得上是「萬能穴位」。

位置:陽池穴位於手背與手腕交界處的橫紋中。尋找的方法可以先將手背往上翹,第四指掌骨直上,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掌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

操作方法

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長,力度緩,雙手並用,先以一隻手指按壓另一隻手的陽池穴再交換。

三陰交
三陰交穴。(圖片來源:蘋果屋出版社提供)

按摩三陰交穴

三陰交是調理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能夠預防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失眠、頭痛、下肢冰冷無力、高血壓。

位置小腿內側,腳踝骨尖的最高點往上三寸(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操作方法

1.灸法:吹風機溫吹五至十分鐘。

2.按摩:使用點按、揉、擦、指推法。用拇指按對側穴位,其餘四指置於小腿骨前側,於肌肉凹陷處稍用力按揉五十至六十次。

●墊腳

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係密切,而墊腳跟實際上是刺激了腎經穴位。人過了三十歲後腎氣就變得虛弱,腎陽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腫等症狀,經常墊腳跟就可以補助腎氣,是非常好的扶陽大法。

●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四十度左右的熱水淹過腳踝,大約二十分鐘身體就會發熱。還可以在水中加入生薑或甘菊、羅勒、肉桂、迷迭香等精油入浴劑等,皆有同樣效果。

●揉搓手腳心

日常閒暇時,可以揉搓手腳心或者按摩穴位(腳底有湧泉穴、手心有勞宮穴),能夠達到手腳保暖的效果。例如,每天起床後和睡覺前搓按腳底湧泉穴,做到足部發熱為止。

西瓜
冬瓜、西瓜、綠豆、蘿蔔屬於生冷、清熱、滑利之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生活調養宜忌

飲食

1、多吃根莖類蔬菜和顏色較深的蔬菜水果,如蓮藕、芋頭、蘋果、南瓜、紅蘿蔔、菠菜等,有使身體變暖的效果。

2、發酵過的茶比未發酵的綠茶更有溫暖身體的效果,如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而綠茶、咖啡則要少喝。

3、紅糖、糙米、全穀類等未精製的食物含有較高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宜多食用。

4、生薑、香辛料、薑母鴨、桂圓茶、黑芝麻、甜湯圓等,可以讓身體暖和。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具有發汗、驅寒的效果,建議就寢前將溫熱水配上一小匙生薑末,可以加上紅糖,迅速溫暖身體、幫助入眠。

5、人參、黨參、當歸、丹參、肉桂、肉蓯蓉、乾薑、花椒、大棗、龍眼肉、山藥、枸杞、首烏等,用來泡茶、熬煮、入菜,可改善及預防手腳冰冷。

6、牛肉,對脾胃虛弱者尤為適宜;羊肉,對虛寒症狀有一定療效;蝦肉,對冬季腎陽虛所致怕冷體虛、腰膝痠軟者最為適合。

7、少吃冬瓜、西瓜、綠豆、蘿蔔等生冷、清熱、滑利之品。

運動

《千金方》載稱:「凡有手冷足冷,打熱便休。」捶雙臂、拍雙腿便能夠促進四肢末梢血液循環。亦可每天早上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走個十至二十分鐘,邊走邊甩甩手。就算在室內也可以經常做簡易的運動,如下:

(1)轉動腳踝,向左和向右畫圓圈二至三分鐘。

(2)腳尖朝上拉緊腿部肌肉,腳趾反覆用力張開、縮緊至少三十下。

(3)坐在椅子約三分之一處,背挺直,一條腿先向前伸直,緩緩吐氣身體向前彎,感覺大腿內側肌肉拉緊,回復原狀再換腿做。

本文摘自蘋果屋出版社出版《中醫對症調理 居家養生寶典:藥膳食療X外治秘方X穴道按摩,羅明宇博士的30年醫案筆記&日常保健療法》,作者:羅明宇 中醫師。



来源:蘋果屋出版社出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