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圖片來源:Lintao Zhang)
【看中國2023年6月21日訊】經過疫情三年,對全世界的經濟與政治制度造成極大衝擊後,世界各國因疫情逐漸趨緩,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中國卻因為疫情新一輪的爆發,又再度加強對民間社會的管制,但與過去三年強推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同,這次有更多管制是強加在一般民眾身上的,例如近期最惡名昭彰的"農村綜合行政執法",也就是俗稱的農管隊,與即將推出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俗稱"文管"。
一、政治風險讓資金外逃並導致經濟下行
在中國對民間加強管制措施的背後,是因為疫情三年,在強制"清零"與"封控"政策下,外資開始逐步撤離中國的結果,其撤離原因除了中國本地的工資與經營成本上漲外,另外的因素則是要避開政治上的風險,馬雲被捕的例子讓這些外資巨頭認知到,即便和當前共產黨高層保持良好的關係,仍有可能被當前政權以任何理由逮捕和沒收財產。
為了阻止外資和民間資金撤離,中國當局也加強了一系列對資金的管制措施,但這樣的動作卻適得其反,讓外資和民間資金加速原本的撤離速度,在這些外資和民間資金撤離後連帶拉升了中國內部的失業率,而這些資本撤離後也連帶讓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出現問題,但即便地方政府的稅收出現問題,每年要上繳給中央的稅額卻不會有所減免,甚至為讓經濟成長數字達標,而提高地方政府要上繳給中央的稅額,因此各地方政府開始設立各種名目的方式向民間強收稅款與罰款,像是提高原本就有的罰款金額,或強制收取過路費和停車費等,但這卻進一步惡化原本就已不樂觀的民間經濟狀況。
二、成立農管隊強化農村管理
但不止是稅收開始出現了問題,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以避免國內資金進一步流失,去年中國農業農村部在一聲號令下,各地紛紛成立了"農管隊"來協助地方政府提升"農地復耕率"、"耕地插秧率"等提升各地方農地面積的指標,但地方官員實際執行的成果卻是令人瞠目結舌,除了砍掉樹林來執行退林還耕政策外,還將山坡地硬是改造成梯田的模式,完全無視水土保持問題。
除此之外因為中央給予的指標只有穀物一項,所以還出現地方農管隊把即將收成的蔬菜和地瓜等非指標性作物強制鏟除的荒唐事,但農管隊強化管制的內容不止是耕種項目,還包含農用機具的使用管理,當中包含跨區域使用農機具的通行證與用執照,今年五月河南就出現因沒有跨省使用農機具的相關文件,導致大量收割機被卡在高速公路上,導致收割延遲且麥子發芽的事情。
三、強加各項管理讓問題更嚴重
其實無論是各地方政府開始巧立名目向民間強徵稅收與罰金,或推出農管隊來強化農村生產能力,都顯示出中國官方為因應經濟下滑只能提出強化管理的政策,但官僚機構的管理原則是只看數字報表,而同樣的管理模式在大躍進期間已出現過一次,著名的"放衛星"與"大煉鋼"就是因為生產管理幹部為達成上級領導要求績效而謊報數字,從而造成後續多年飢荒的元凶。
經濟惡化會導致社會治安惡化,也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而為了避免任何"造反"的思想出現,將原本就有的思想控制專項獨立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就是未來將執行的政策,我們可以預見共產黨的執政階級可能會為了穩固自身的統治,而進一步收緊對民間的各項管制措施,但這對臺灣是否會造成進一步的衝擊,則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