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部位圖。(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無論是走路、跑步,還是簡單的站立,我們經常無意識地依賴一種強而有力的結構,那就是人體的「阿基里斯腱」。這條全身最大的肌腱,不僅支撐著我們的身體重量,讓我們可以順暢地用腳尖站立、伸展和行走,卻也因為其不具有纖維腱鞘保護,成為易受傷害的部位。足踝專科資深名醫朱家宏在其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提到,當我們感到腳後跟疼痛時,那並非僅可能是跟腱炎,還有可能是其他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分辨這種痛感的真正原因呢?而當我們確認了問題後,又該如何以適當的方式照護我們的「阿基里斯腱」,保護它免於受傷呢?
位置只差一點,治療方式就大不同
「後跟痛」與「足跟痛」是不一樣的,足跟痛是指腳底痛,但是後跟痛的部位,則是在腳的後面。「根據痛的位置不同進行診斷及治療!」這個醫療原則在面對「後跟痛」方面特別重要。例如跟腱炎及滑囊炎位置只差一點點,診斷就不同。
「跟腱炎」注重運動伸展,避免類固醇引起斷裂
跟腱由於就在皮下,血液循環不佳,自我癒合能力差,盡量不用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多以伸展運動及標準物理治療(超音波、電療、熱療)為主,慢性病患於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震波或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每年我們都會遇到幾位患者為了求快,在別的醫療院所局部注射類固醇,結果一兩年後跟腱斷裂需要進行重建手術。
「跟腱滑囊炎」之外的痛?局部注射治療非良方
局部注射治療效果良好,副作用較少,也不容易復發,這是因為它所在位置比較前方,離跟腱還有一點距離。但相對地,若是屬於跟腱炎相關症狀時,局部注射療法則會適得其反!因為跟腱承受了全身的體重,若在跟腱上面注射類固醇的話,雖然短期內疼痛不見了、局部發炎現象消除了,病人覺得問題被根治了,但事實上,因為跟腱發炎是屬於機械性摩擦或拉扯等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局部注射只是暫時性地抑制發炎而已,一旦病人再次過度使用與運動的時候,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可能導致跟腱退化甚至斷裂。所以除非確定是跟腱滑囊炎,否則局部注射多不適用於後跟痛。
「哈格蘭骨棘症候群」跟骨摩擦增生,生活調整無效則需考慮手術
起因於跟腱與跟骨的摩擦,所以這類病人跟骨部份的骨頭會特別大,這是因為摩擦後產生增生,增生的腫瘤再經過不斷摩擦後再增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跟骨後上方會特別大,一般休息即可改善。但若無法從生活形態上著手調整改變,摩擦現象勢必無法解除,也就不容易痊癒,萬一保守治療(一般醫師多採用口服藥與物理治療)三至六個月後依舊沒有效果,則可以考慮開刀切除。
「跟腱注射」無痛不代表安全,護足要慎重
總之,若要在跟腱上或跟腱與骨頭交界處,進行局部注射的話,理論上是不好的。若在某種情形下一定得這樣使用的話,則務必請患者在打完針後休息六週以上,千萬不能因為不感覺疼痛便掉以輕心,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跟腱斷裂。
每天拉拉後腳跟,強化跟腱肌力
現代人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足部動作變得相對受限,特別是我們的腳後跟。鞋跟的設計讓我們的腳背經常向下,足以造成我們的跟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這種現象在睡眠中尤其明顯,腳部多半呈現蹠屈的狀態。對於這一全身重量支撐的關鍵部位,即使生活中赤腳或爬山的機會減少,我們仍應致力於保持跟腱的健康和強壯。我們可以透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時間來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例如:騎自行車可以伸展跟腱;起床後,用前腳掌在浴室門檻上站立,幫助伸展後腳肌腱;或是在洗澡時,手部按摩和拉伸後腳跟腱,都是好方法。
(本文節錄:《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