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還有多少好日子?(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5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官方近來不斷吹捧民營經濟,民企再次「受寵」,背後是中國經濟衰退跡象凸顯。但是,「國進民退」的大趨勢下,民營企業還有多少好日子?
過去幾年,中國的民營企業經歷了罕見的打擊--教育培訓行業被取締;網際網路巨頭們被官方約談、退市、罰款、拆分;房地產開發商們觸及「三道紅線」後,債務違約、瀕臨破產,留下一地「爛尾樓」。目前各界普遍認為,民企的信心不足。
官媒《天津日報》上週報導,該市濱海新區建立全市首個區級扶持民營經濟(個體工商戶)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報導稱,「企業在向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求助時,當即被納入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幫扶對象,濱海新區市場監管局為其開通綠色通道......以推動國家和該市的相關政策措施真正能為民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戶所用。」
中國官媒《經濟日報》兩週前發表題目是《發展實體經濟離不開個體戶》的評論文章寫道,「如今,個體工商戶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參與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官媒此前發表題為《民營經濟、民營企業不容抹黑》社論稱,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持續發力,不要人為地製造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對立。不能對於民營企業搞整體上的污名化,「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制度和法律上,要落實對國企民企的平等對待。
海南省政府3月份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26條措施,明確提出「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
最近半年以來,中國官方及媒體不斷吹捧民營經濟。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原因是在經濟方面,北京當局主要目標是恢復中國放緩的經濟重現增長、改善民生和穩定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並想辦法支撐數十個地方政府的財政與債務危機。
5月2日,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甘肅一民企負責人宋先生表示,疫情防控三年,許多個體戶停業,現在就連銀行提存款都受到限制。他說:「我們這個地方,現在你把美金存到銀行被鎖死了,拿不出來。你把美金換成人民幣也提不出來。問他們什麼原因,回答說是外匯管理局的規定。」
經濟界與官方公認,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的90%以上。但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現象愈發突出,國有企業利用政策和信貸的資源擠佔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在4月15日召開的2023(第十五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李兆前發表開幕演講。李兆前表示,前段時間做了一個調研,當前信心和動能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孤立、斷供、卡脖子等風險加大,同時由於產業鏈、供應鏈對外轉移,造成了現在出口形勢不樂觀。疫情影響下,產能過剩、消費不振、成本升高,使得國內市場也不景氣,這就造成了利潤空間被壓縮,同時也消耗了企業的積累。
第二,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仍然需要改善,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喊打喊殺的網文不時出現。
第三,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比如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個別政策朝令夕改,執行中的「一刀切」、層層加碼的問題,還有「旋轉門」、「彈簧門」、「玻璃門」和隱性門檻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