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深植於民間習俗和文化生活之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深植於民間習俗和文化生活之中,不論是廟堂祭祀、宮廷樂舞,或是戰場上的軍事行動中,均可聽見它歡樂、熱情的樂音。它的文化內蘊豐厚,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
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一員
鼓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員。這種打擊樂器在遠古時代是以陶為框的,所以稱為陶鼓或土鼓;後來,逐漸發展成有蒙皮的,也有用銅鑄成的,種類繁多。
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有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鼓是群音之首,古文獻中所謂的「鼓琴瑟」,指的就是在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
鼓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它伴隨著人們從遠古邁向現代,既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也可以是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的雅樂。從原始純樸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到熱情洋溢的現代鼓,鼓始終受到眾人的喜愛。
祭祀禮拜的法器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作為祭祀的器具,是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媒介,被廣泛應用於詩、樂、舞,以及各種儀典中,受到歷代的重視。幾乎每一朝代均有專職之司鼓人員,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類,漢代有鼓吏,漢唐有鼓吹署,宋代設有鼓院、鼓司,明清時期則設有鐘鼓司等等。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宮觀裡是最具標誌性的禮拜法器,有報時、集眾、慶典和讚誦的作用。
「暮鼓晨鐘」描述的是佛寺在早晨與傍晚用來報時的鐘聲和鼓聲。在中國古代,都城裡通常設有鐘樓和鼓樓,鐘聲、鼓聲在平時用來報時,遇有緊急狀況時則用來示警。
清朝初期會在初更(晚上7時)擊鼓後敲鐘,隨即關閉城門。此後二更至四更(每一更為一個時辰,等於現代的2小時)中,每更敲鐘一次,直到五更(次日凌晨5時)再度擊鼓、敲鐘,打開城門。
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訊號
在古代,鼓還是在軍事行動上,用來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訊號,像「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一鼓作氣」等句子,就說明了古代軍隊中常用鼓聲來發號施令、鼓舞士氣。
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的〈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因長期沉溺聲色,不理朝政,導致安祿山自漁陽興兵作亂的這段歷史。這裡的「鼙鼓」,指的就是古代軍中所使用的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