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人間》篇的兩則歷史故事。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生中的得與失有時就在人的一念之間。不同的選擇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
《人間》篇講述了兩個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三家分晉與假道伐虢。
歷史事件的發生不可能是一個單一因素引發的,原因眾多複雜。但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們借鑒和警醒的地方。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想給。這時任登說話了:「智伯現在正強盛著,他的威勢遍及天下,他開口要土地,如果不給,這無異是替其他諸侯先承擔災難,不如給他算了。」魏宣子接著說:「如果智伯沒完沒了地向我們索取土地,那又該如何是好?」
任登說:「咱們魏家先給他一點土地,讓智伯嘗到一點甜頭後,他會如法炮製繼續向別的諸侯要土地的,諸侯們也只得豎起耳朵聽從,但內心一定會產生怨恨的。到時我們就可和各諸侯同心協力來對付智伯了。這樣一來,我們從中可獲得的好處就不僅僅是我們喪失的那點東西了。」魏宣子聽從了任登的話,割讓了一些土地給智伯。
智伯嘗到甜頭後果然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敢不給,諸侯們此時是一片恐慌。隨後,智伯又向趙襄子索要土地,趙襄子回絕了他。於是智伯就脅迫韓、魏兩家攻打趙襄子,並將趙襄子圍困在晉陽城中。但此時的趙、韓、魏三家已暗中聯絡、合謀,共同行動,在晉陽打敗了智伯的軍隊,還擒獲智伯,並將智伯把持的晉國一分為三。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智伯,荀首之子,是荀氏家族華麗的終結者,他貪婪又可悲,他的戰敗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歷史格局。智伯的貪婪不但讓整個家族覆亡,也使晉國被瓜分。
假道伐虢是另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
荀息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但是獻公不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
於是晉獻公就贈送給虞國君垂棘寶璧和屈產良馬,要求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虞國君看到這些寶璧和良馬,有點心動,想借道給晉獻公。這時宮之奇就勸諫了:「這可使不得!我們虞國和虢國的關係就像車輪和輔木的關係一樣,輔木緊挨在車輪外側,而車輪就依賴著輔木的保護。虞國和虢國現在正形成一種互相依賴的態勢。假若借道給晉國,那麼虢國早上亡國,當天晚上我們的虞國也隨之滅亡。」
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虞國君不聽宮之奇的規勸,還是將道路借給了晉軍。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取得了勝利,滅了虢國。部隊隨即在回師的途中,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智伯和虞國君的貪婪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人的一生中面臨許多選擇,有時選錯了可以彌補,重新來過,有時選錯了卻會遺恨終生。需慎言慎行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