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3月27日訊】據國內媒體披露,銀行理財產品再現提前「退場」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華夏理財、交銀理財、盛京銀行、寧銀理財等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近期宣布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
銀行此舉多少讓廣大網民以及投資者感到驚訝,因為去年尤其是去年的11月至12月份,銀行自理財新規實施之後先後湧現兩次大規模理財產品「破淨」潮,誘發了大面積的投資者被動「贖回」理財產品的「高潮」,給銀行流動性造成了一定壓力。而此次則與去年理財產品由投資者被動「贖回」不同的是,銀行主動提前「退場」。
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迷、市場不振導致銀行主動「退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這種由投資者被動贖回至銀行主動「退場」轉化,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拿去年底的理財產品「破淨」來說,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進入年底,銀行資金面收緊,銀行負債成本上升,對整個銀行間債券市場形成利空效應;二是利好房地產政策連續出臺,也對債券市場形成利空效應;三是資金利率上升對債市造成衝擊。由此,上述三方面因素帶動投資者主動調倉,引發了「踩踏式調整」、拖累產品淨值,產品淨值的下跌進而引發了普通投資者及金融機構的贖回行為,呈現出產品淨值下跌—贖回—拋售—產品淨值下跌的負反饋,直接引爆了去年底的「理財之災」。
此次銀行主動提前「退場」的原因相當明顯:其一,投資者在遭遇去年兩次理財產品破淨潮之後,對理財產品投資也是心存畏懼,對理財產品投資信心不足,擔憂理財產品收益還會進一步下滑,主動贖回不少理財產品,使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大幅縮水,導致整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萎靡不振。一些理財產品的收益依然低迷,且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這也是當前理財產品投資的基本特徵。為了適應這種理財產品呈現的新市場特徵需要,銀行只能主動將部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其用心在於防止出現理財產品收益進一步下滑造成更大、更多的損失,避免後續潛在的更大的傷害。
其二,在當前變幻莫測的投資市場中,不少的投資機會稍縱即逝。面對好的投資機會、收益更高的投資產品,一些投資者不願深陷投資收益並不高的銀行理財產品上。由此,銀行方面的主動讓位,將一些投資理財產品提前「退場」,給投資者提供其他更為寬廣、更為靈活、獲得更多投資機會的選項。
其三,及時抑制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問題,推進理財產品的不斷完善,加快理財產品的迭代創新。
事實上,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有逾萬品種,一些銀行的理財公司當時推出理財產品時急於佔領市場,提高市場份額,對於理財產品投資組合以及理財產品本身的設計等方面存在問題或瘕疵:比如淨值波動大、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客戶投訴較多、銀行分支行牴觸較多等,使理財產品發行之後難以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回報,這些產品本身需要退出理財產品市場,以期開發出新的理財產品來取而代之。
因此,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一個不斷辯證「揚棄」的過程,需要不斷「廢舊立新」;尤其,隨著金融經濟形勢發展以及國內經濟復甦,各種新融資需求以及投資理財方式不斷湧現,也需要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創新,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銀行理財產品活力、吸引力和競爭力,重新樹立理財產品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重振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信心,不僅對煥發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經營活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會給廣大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帶來更多的「真金白銀」。
而且,銀行對部分理財產品進行提前「退場」具有重要現實作用:一方面,「去偽存真」,優化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生態。當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時,在當前理財產品市場處於不景氣狀態,銀行理財公司對一些「劣質」理財產品進行自我淘汰,提前終止,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它不僅可以減輕銀行理財公司的業績壓力和管理規模壓力,優化產品布局,還可以為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營造有利而穩健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既有利於投資者及時止損,也有利於機構節省精力打造拳頭和績優產品,最終穩定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秩序。
不過,銀行理財公司將部分受市場影響深、淨值波動大、業績欠佳的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應該是正常的金融行為。只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迷,甚至出現爆雷,導致整體理財市場的萎靡不振。建議投資者暫時要「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