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指中原地區相繼更迭的五個朝代;至於「十國」,則是指圍繞中原地區、多數在淮河以南的十個國家;圖為五代李贊華射騎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段烽火連天的時期,然有一小國與當世格格不入,別人在那血浪腥風,他卻歲月寧和;別人在那廢佛毀釋,他卻廣作佛事、興隆佛法,使百姓不煩干戈,富庶安樂,故有「佛國」之稱。那一小國即是「吳越國」。
割據
唐朝末年,時局震盪,先是王仙芝等三千饑民起兵,緊接著黃巢也於冤句縣起事,二人造成的騷亂歷時十一年。黃巢之亂(875─884年)後,再有秦宗權亂世,他非常殘暴,其師遍擾南中各地,歷時五年。大唐受不住這一連串的動盪,終於解體,逐步形成「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
所謂「五代」,是指中原地區相繼更迭的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至於「十國」,則是指圍繞中原地區、多數在淮河以南的十個國家,它們有並立的、有前後相繼的,總之非常混亂。這些割據的政權都很短暫,其中存續最長的是「吳越」,共七十二年(907─978),乃亂世中的一塊人間淨土,用現代的流行語講就是「平行世界」。我們從北宋趙抃的詩文中可見一斑,「時維五紀亂何如?史冊閒觀亦皺眉。是地卻逢錢節度,民間無事看花嬉!」詩中的錢節度指的便是吳越國創始人──錢鏐。
徵候
錢鏐字具美,小名婆留,浙江杭州臨安人,生於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據《吳越備史》記載,當年邑中大旱,邑令命道士東方生起龍以祈雨,道士卻說:「池龍以生此家矣。」當時錢鏐已誕生數日;誕生前夕,其父聽鄰人急走告曰:「適過君家後舍,聞甲馬之聲甚眾,非有盜乎?」其父乃急馳歸家,錢鏐已經誕生,只見紅光滿室,直以為怪,要將嬰兒丟棄於井中,幸被錢鏐的祖母攔下,是以錢鏐的小名叫婆留。
錢鏐年少時是個無賴,不事生產,以盜賣私鹽為事,不想有相士看到他後竟大驚道,「此真貴人也!」並勸慰錢鏐說:「子骨法非常,願自愛!」後來錢鏐不再走私販鹽,決心從戎,成為他一生重大的轉折點。
在民間傳說中,錢鏐年少無賴的這段日子裡,結識不少江湖豪傑;他豪俠氣概,重義輕利,守信重諾,輕易能廣結勇猛果敢的好漢,而這些好漢日後也成為錢鏐在軍旅上的得力夥伴。
投軍
《新五代史》記載錢鏐「善射與槊(長矛),稍通圖緯諸書。」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守將王郢在浙西起兵反唐,隨附之眾上萬;石鑒鎮將董昌招募鄉兵討賊,以錢鏐為偏將,平定王郢之亂。是時,黃巢民變聚眾已數千,攻掠浙東,進犯臨安,錢鏐認為「今鎮兵少而賊兵多,難以力禦,宜出奇兵邀(阻擋)之。」於是親率壯兵二十人埋伏於山谷中,先是弩射黃巢單騎先鋒,而後近身衝殺,打得黃巢兵措手不及,大潰。
然這奇襲之法只能用一次,隨後的黃巢大軍又如何可敵?錢鏐想到一個妙計,撤兵到「八百里」(古地名)。錢鏐與路旁老婦說:「如果後邊有人問起,就說:『臨安兵屯八百里。』」不久黃巢大軍來到,聽到老婦回答,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相顧曰:「十多個兵卒都不能敵,何況駐屯長達八百里的軍隊。」於是急忙撤兵。
督統高駢聽聞黃巢兵不敢進犯臨安,稱讚董昌與錢鏐英武,並上表推薦董昌為杭州刺史。當時,天下已亂,董昌組織「杭州八都兵」以自守,以錢鏐為都指揮使。後來錢鏐能統一兩浙(浙東、浙西),靠的就是這一支兵。
爭戰
錢鏐日後創建的吳越國,統領十三州八十六縣,範圍約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福建省東北部一帶;其創業維艱,歷經偌多戰役,其中的兩場「杭越之戰」是奠基之戰。
第一場,戰的是浙東(越州)觀察使劉漢宏;他本為山東兗州小吏,中間投奔民變首領王仙芝,後又投降朝廷大將崔鍇,反反覆覆。《新唐書》說此人「既有(浙東)七州,志侈大,輒曰:『天下方亂,卯金刀(劉姓)非吾尚誰哉?』」自擅兵賦,圖謀兼併浙西,進犯董昌所屬杭州勢力,於是雙方在中和二年(882年)發生激烈戰爭,董昌遣錢鏐拒之。
這一仗從中和二年(882年)一直打到光啟二年(886年),雖然劉漢宏在兵數上佔著優勢,但錢鏐率領杭州八都兵屢戰屢勝。唐僖宗曾於中和四年(884年)遣宦官焦居璠為杭越通和使,詔董昌與劉漢宏罷兵和解;兩人皆不奉詔,繼續作戰。
錢鏐屢出奇兵,最後攻破越州;劉漢宏率殘眾奔於台州,被台州刺史捉拿以降錢鏐,錢鏐親刃劉漢宏於會稽。光啟三年(887年),朝廷正式任命董昌為浙東觀察使,其部將錢鏐為杭州刺史。這是錢鏐治理杭州的開始。
第二場,戰的是有知遇之恩的董昌。董昌與錢鏐俱起鄉里,一同平定王郢之亂、抵禦黃巢入侵,以及殺劉漢宏攻克越州。豈料董昌豐功茂績、高官厚祿後,日漸驕貴,自言身應符讖,加之旁人蠱惑,終於乾寧二年(895年)在越州稱帝,國號羅平,年號大聖。
董昌欲封錢鏐為兩浙都指揮使,錢鏐覆信道:「與其閉門作天子,與九族、百姓俱陷塗炭,豈若開門作節度使,終身富貴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董昌不聽。錢鏐奉唐昭宗之命討伐董昌,大破越州;董昌被擒後,自覺羞愧,投水而亡。錢鏐至此統一兩浙,奠定吳越國割據的基礎。日後,繼續與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等勢力糾纏二十多年,以小拒大,奮力不懈,逐步鞏固兩浙十三州的地盤。
安民
公元907年,朱溫(朱全忠)篡大唐,改國號「梁」,史稱「後梁」。同年,梁太祖朱溫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國建立後,錢鏐以「保境安民」為治國方針,在諸多有利民生的建樹中,最突出的便是整治錢塘江和疏浚西湖。
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錢鏐為錢塘水患上奏朝廷道:「目擊平原沃野,盡成江水汪洋,雖值干戈擾攘之後,即興築塘修堤之舉。」於是調集十萬軍民築塘修堤,使得江邊農田不再受海潮之患。緊接著又騰出一手大力疏浚西湖、太湖、鑑湖等內湖河道,不僅擴大耕地面積,還兼具防澇旱、灌溉及民生用水之效,江浙地區從而成為魚米之鄉。
整治後的錢塘江,以其入海口為航運要津,大暢南北之商,日後海運發達之程度如《舊五代史》所載:「適逢潮水初滿,舟楫輻輳,望之不見其首尾。」都邑杭州遂成為繁榮富盛、人文薈萃之地。有句諺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後世一致認定此話的奠基人便是錢鏐。
更值得一提的是,歷代吳越國王十分支持佛、道兩教於兩浙地區的發展。他們廣建佛寺經幢,護持佛教僧人,使得佛教在經受安史之亂、唐武宗會昌法難、五代烽火,以及後周世宗毀佛的掃蕩之下,能夠延續下來。
許多佛教經籍論疏在唐末五代時期佚失無存,吳越王即遣使者請回許多流散在海外的佛教典籍。又當後周世宗柴榮於中原廢佛毀釋的時候,國王錢俶(錢鏐之孫)下令製造8萬400座阿育王舍利塔,廣布於吳越國境內。除此之外,錢俶與延壽禪師一起雕版印刷大量佛教經像,可考的印數有68萬多卷,數量之巨,可謂史無前例。吳越錢氏延續佛家信仰之功業,實在是厥功至偉!
順天
公元960年,宋朝立國,宋太祖趙匡胤用十八年掃除五代殘餘割據政權,到了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俶遵循錢鏐遺訊,「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納吳越十三州之國土與軍民於大宋;吳越國三代五王終於歷史的舞臺上和平落幕。
本文最後引千古文豪蘇東坡對吳越錢氏的盛讚之語作結尾;「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