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去銀行存5萬元人民幣,被要求出具收入證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2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民眾去銀行存5萬元人民幣,被要求出具收入證明,儲戶稱感覺在審犯人一樣。這是中國央行此前暫緩施行的規定,現在悄悄的被執行了。
2月7日,據中國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浙江湖州一位女士發布視頻稱,去銀行存5萬元(人民幣,下同),被要求提供收入證明等材料。該女士表示,櫃員問她,在哪裡上班、錢從哪裡來,還要收入證明,讓她覺得像是在審犯人,很不舒服。
於是,這位女士直接抽出了100元,存49900元,幾分鐘就辦完業務,銀行還送了一桶食用油。
據悉,各銀行的規定不完全一樣。據報導,中國建設銀行的工作人員說,「存取款5萬元以上的,需要告知資金來源,超過30萬元的需要儲戶填表。」
中國工商銀行的工作人員說,「存取款5萬元以上,我們只是口頭問一下,後臺需要勾選一個資金來源,相關信息會報送人行(央行),不需要什麼證明文件。但是金額超過30萬元的,會要求填單子。」
「存款5萬元不需要,但是30萬元需要登記。」華夏銀行某支行相關負責人提到,不過,如果是「一次性金融交易」,存取金額超過5萬元的,需要儲戶提供基礎的身份信息以及款項來源。「這是人行(央行)的規定和要求,我們需要進行留檔。」
一次性金融交易是在該銀行沒有任何開卡、交易記錄,但是需要進行現金匯款等交易行為,銀行需要留存客戶的有效身份證信息複印件等文件。
中國央行網站在2022年1月26日發布信息,其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部門聯合印發《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與中國民眾存取現金、匯款、購買基金等息息相關的幾項內容。
《辦法》第十條提到,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單筆5萬元人民幣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並核實客戶身份,瞭解並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自然人客戶是一個法律概念,自然人是指在自然條件下誕生的人,自然人與法人都是民事主體。自然人客戶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戶的姓名、性別、國籍、職業、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地址、聯繫方式,身份證件或者身份證明文件的種類、號碼和有效期限。客戶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登記客戶的經常居住地。
當時有分析人士指出,官方此舉是擔心銀行業出現問題,故想進一步監控現金走向,亦想打擊走資。
在2022年2月21日晚間,中國央行網站刊登的通知顯示:原定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因技術原因暫緩施行。相關業務按原規定辦理。
但是,中國民眾並不認可央行「因技術原因暫緩施行」的說法,有人在網路評論稱,「不是技術原因,而是沒有意義,還會引起老百姓不滿」;還有人說,「儲蓄存取自由是基本法理,否則個人財產保護就成了空談,現在才注意這個這個問題未免太晚了。」
而最新的信息表明,中國央行此前暫緩施行的規定,現在悄悄的被銀行業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