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不會在直接消費者補貼上大舉支出,重點還是在投資方面。(圖片來源:misledum/Adobe Stock )
【看中國2023年2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受到「清零」防疫政策重創,GDP(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未達到官方目標。知情人士稱,中國官方今年不會在直接消費者補貼上大舉支出,重點還是在投資方面。
中國2022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遠低於5.5%的官方目標,與2021年8.4%的GDP增速相比大幅減緩。除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2020年2.2%增長率外,2022年是自1976年(破壞中國經濟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年)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增長。
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目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大,對經濟運行制約明顯。
分析師普遍預計,中國各級政府財政在2023年會繼續緊縮,因為房地產行業尚未顯示出任何觸底反彈的跡象,而地方政府債券到期。這勢必會限制當跼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隨著地方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放緩,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消費反彈。但民眾收入下降、偏愛儲蓄而不是消費,這是一個難題。
2月3日,據英國路透社獨家報導,三位接近政策制定層的知情人士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計畫今年加大對內需的支持力度,但可能不會在直接消費者補貼上大舉支出,而是主要將注意力放在投資上。
最近幾週,中南海決策者一再表示,他們打算激發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這提高了人們對當局可能在3月份「兩會」上宣布大規模刺激消費措施的預期。知名學者也鼓起勇氣公開談論措施,例如,發放價值1萬億元人民幣或更多的消費券。
然而,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預計中國將更嚴格地堅持其熟悉的政策劇本,即支持關鍵行業和大舉投資基礎設施,以刺激經濟。
「刺激消費的選擇有限,」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發放現金的可能性很小。」
去年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慘淡的一年,他們首當其衝地承受三年的「清零」防疫政策帶來的的衝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0.2%,是1968年以來第二差的表現。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增長2.9%,是1989年以來第二低的增幅。
許多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主張,中國應該重新平衡發展模式,更多地依賴國內消費並減少對投資的依賴,投資現在產生的債務多於增長。
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放緩、需求降低和房地產市場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中國的外貿出口也步履蹣跚。但政策制定者顯然不願太快地改變他們的舊策略,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難度。
自去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南海決策者一再重申他們有意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應該採取措施,讓消費者「敢於花錢,不愁未來」。但是,並沒有說明具體方法。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而家庭消費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這種失衡程度,比日本1980年代長期停滯前的水平還要嚴重。
過去十年,中國官方多次表示有意提振國內消費,但後續行動並不多。
「政府更願意投資和啟動基建項目,」中央財經大學的金融教授郭田勇說。
中國政策制定者的顧問擔心國際需求疲軟正在危及就業。他們認為,包括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內的一系列行業都需要支持,如果要將青年失業率從接近創記錄的水平降低,就需要繼續基礎設施支出。
「今年要保證經濟增長5%以上。如果經濟增長復甦,公司就會有錢,人們就會有工作和收入,」一位政府顧問說。
政府內部人士表示,預計政府今年將把財政赤字擴大到GDP的3%左右,以滿足這些支出需求。
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民眾們更偏愛儲蓄。但其他市場觀察人士警告說,存款增長是由於消費者出於安全考慮而到銀行存款,而且許多此類存款都是長期的定期存款。
「中國家庭存款的增加不太可能完全傳導至私人消費,」澳新銀行的經濟學家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