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神秘碰撞天體可能是一顆彗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通古斯大爆炸」是世界三大未解之謎之一,發生於1908年6月30日,當時天空中出現的離奇的大爆炸,破壞力巨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困擾科學家百年的爆炸原因,直到今天,人類依然無法解釋清楚。
衝擊波和破壞力驚人
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發生於1908年6月30日早上7:15分左右,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發出一聲巨響,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天空出現了強烈的白光,氣溫瞬間灼熱烤人。
大爆炸不僅附近居民驚恐萬狀,英國倫敦的許多電燈驟然熄滅,一片黑暗;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晝般的閃光;甚至遠在海洋彼岸的美國,人們也感覺到大地在抖動……
據估計其破壞力相當於1000枚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爆炸中心區域草木被燒焦,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8千萬棵樹焚燬倒下,衝擊波將附近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震碎,70公里之外的人也受到嚴重灼傷,還有人被巨大的聲響震聾了耳朵。
類似的現象也會在核試驗中發現,但通古斯並沒有任何輻射異常的跡象。
事發後,有目擊者回憶稱:「北部天空突然裂成兩半,北部天空迅速被大火覆蓋。當時我距離通古斯爆炸地點65公里,強大的衝擊波快速襲面而來,我坐在椅子上被彈了出去。」
科學家認為,這場爆炸很可能是墜落在當地的一顆巨大隕石引起的。然而,由於通古斯地區分布著大量沼澤,專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未能找到隕石和隕石坑的蹤跡。
科學家們多年來就「通古斯大爆炸」提出過多種解釋方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隕石撞擊說、核爆炸說、外星人飛船說、反物質撞擊說、黑洞撞擊說、彗星撞擊說。
隕石撞擊說
1927年科學家雷奧尼-庫利克(LeonidKulik)首次猜測一顆小行星碰撞導致通古爆炸。其他專家認為,這個神秘碰撞天體可能是一顆彗星,由冰晶構成,而不是岩石,意味著它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逐漸蒸發冰晶。
彗星撞擊說
第一位提出「彗星撞擊說」的,是前蘇聯科學院院士彼得洛夫。他認為引起通古斯爆炸的,是一個來自太陽系遙遠地方的由稀鬆的雪團組成的彗星。當它以每小時4萬公里的速度衝破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時,由於摩擦產生了過熱的氣體。
這種氣體一接觸地面,就發生了相當於數顆原子彈破壞力的巨大衝擊波,由於彗星很快便蒸發完了,所以地球上沒有留下任何殘骸作為「物證」。
核爆炸說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震驚世界的第一顆原子彈。這顆在距離地面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彈,給廣島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然而,廣島原子彈的破壞景象卻意外地給研究「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學家們以新的啟示。那雷鳴般的爆炸聲、衝天的火柱、蘑菇狀的煙雲,還有劇烈的地震、強大的衝擊波和光輻射,這一系列的現象與通古斯大爆炸簡直相似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於是,前蘇聯的軍事工程專家卡薩茨夫第一次大膽地提出了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是一場熱核爆炸的新見解。
外星人飛船說
1946年,卡薩茨夫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大膽推測: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訪問地球的外星人太空飛船所造成的。
反物質撞擊說
1965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提出,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可能是從太空降到地球來的一種反物質--反隕石造成的。他們在調查報告中說,當天,一個由「反物質」組成的隕石意外地闖入了地球並導致了這場災難。
他們認為:半克「反鐵」與半克鐵相撞,就足以產生相當於在廣島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的破壞力。
黑洞撞擊說
1973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傑克遜和萊伊安根據黑洞天體的理論,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由於微型黑洞天體的強大引力所造成的,他倆斷定:「小型黑洞是在冰島和紐芬三島(加拿大)之間大西洋某地區穿過地球。」
反常和奇特的切科湖
2007年有義大利科學家撰文說,當年隕石的墜落點,很可能位於一座距離爆炸中心區8公里的湖泊之中。他們稱,這座名為「切科」的湖泊位於爆炸點西北方,其反常的深度和奇特的圓錐形構造顯示,這裡很可能就是隕石的墜落地點。
科學家們說,切科湖最深處達50米,整體呈一倒圓錐形。他們從這兩點特性推測稱,切科湖是在地面受到一顆重量約150萬千克、直徑約10米的隕石撞擊後形成的。
切科湖所處地區人跡罕至,因此目前還無法確定切科湖到底是形成於1908年之前,還是在此之後。有專家認為,切科湖的成因可能有三種:一是喀斯特溶洞演化而成,二是古代火山噴發後的遺蹟,三是當地一條名為吉姆丘的河流注入所成。但義大利科學家在對切科湖的構造進行精確測量後指出,上述三種假說的可能性均非常小
責任編輯:陳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