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和過敏都可能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症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嚴寒的冬天,有些人的鼻子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鼻水滴滴答答的流個不停,要是摸到冷水、踩到涼地板、喝到冷開水,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鼻涕清澈如水,有可能是感冒病毒引起,會合併有疲倦、頭痛、忽冷忽熱、咳嗽、喉嚨痛等不舒服,不過一般是幾天就好了。至於過敏性鼻炎則屬經常性發生,是因接觸到灰塵、花粉等過敏原後,引發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多在早晚發生,在一年當中,則以秋冬或季節交替變化時容易發作。另有部分人的鼻塞、流鼻水是因氣溫、濕度、情緒等非特定因素所引起,稱為血管運動性鼻炎。至於黃色或綠色的黏稠鼻涕,多半是有細菌感染,如果常常發作,就要考慮鼻竇炎的可能了。
一般而言,鼻腔的分泌物可經由兩個通道排出,一是前鼻孔,另一則是由後鼻孔到口腔排出,亦即所謂的鼻涕倒流。對正常健康者而言,鼻涕量少,即使倒流,也不會有不適的感覺,但對於大量流鼻水的人,如果是鼻涕倒流,可能就很不舒服了,尤其是躺下時,症狀會更嚴重。特別是小孩子,因為喉頭相對於成人位於較高的位置,而且吞嚥能力也比大人差,加上不會自行清理口鼻的分泌物,喉嚨很容易受到鼻涕倒流的刺激而咳嗽,夜間更是如此。
中醫稱鼻流清涕的相關症狀為「鼻鼽」,最早的記載是在西周《禮記‧月令》:「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而在《黃帝內經》中有好幾個章節論述到,並且提出致病的原因為正氣不足,外邪入侵而引起,如《五常政大論》:「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鼽嚏善悲。」至於鼽嚏的定義,如金朝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明確的指出:「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明朝李時珍則說:「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清代張氏醫通也說:「鼻鼽,鼻出清涕也。」至於鼻流濁涕則屬於中醫「鼻淵」的範疇,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所說:「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虛寒體質容易流鼻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常流鼻水的人,很多是屬於虛寒體質,亦即是俗稱的冷底,例如容易感冒、常常冒虛汗、臉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慾減退、大便拉稀、怕冷、腰膝痠痛、小便顏色偏淡而且頻尿;臨床上應以溫補脾肺或補腎的方式來治療。
當然,鼻流清涕未必全是虛寒而起,歷代醫家也有不同的見解,認為火熱是導致鼻鼽的病因,像內經中的部分章節,就是這麼認為,還有金元時代,劉完素也遵循了此一觀點,強調肺、胃二經火熱是鼻鼽的主要病因病理。所以,如果有口乾口苦、小便色黃而腥臭、大便秘結、容易出汗而且怕熱、心煩易怒、臉上長滿痘痘,應該改用清熱退火的中藥。
飲食方面,虛寒體質的人,生冷或低熱量的食物不宜多吃,如果汁飲料等冰品、西瓜、椰子、白蘿蔔、大白菜、葡萄柚等蔬果,均是禁忌。要是熱性體質,則高熱量的食物如烤、炸、辛辣、油膩,或補藥之類,均應避免。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