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基辛格與中共黨魁毛澤東會晤。(圖片來源:The U.S.National Archives)
【看中國2022年12月19日訊】在目前美中兩國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回顧美中關係的歷史,應當會讓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增加一些參考依據。最近我重讀美國著名記者James Mann撰寫的相關著作《轉向》(About Face),頗有心得,可拿來與讀者做一些分享。
我們知道,美中關係的開拓者,美國外交界「教父」級人物基辛格,幾十年來對於美國的對華政策都有著深遠影響。不僅是他的理念,還有他在國務院與白宮的人脈,至今都還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川普(特朗普)上臺,針對對華政策,第一個見的就是基辛格,此人之影響力可見一斑。那麼,美中關係中的基辛格路線,其核心宗旨是什麼呢?它大致包括四條:
首先,由於中美關係的突破,來自於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秘密外交,因此使得美國對華決策者總是試圖以秘密外交的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法寶,1989年「六四」事件後不久老布希總統派密使斯考克羅夫特到秘密出訪北京會見鄧小平就是一例。這的作答不僅造成少數人操縱決策和脫離民意的惡果,同時使得美國的決策政出多門,分歧嚴重,國會和國務院的意見,經常與白宮和總統不一致。
其次,白宮在處理美中關係的問題上,過於依賴大國領導人之間的私人關係。尼克松與毛澤東的個人關係,基辛格與中共上層的關係,老布希與鄧小平的關係都是例子。一直到今天,拜登還在強調他與習近平的四人之間關係。對於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私人情誼的依賴,說明美國對中共極權體制不瞭解:第一,對於中共來說,黨性高於一切,個人關係隨時可以破裂,哪裡會有真友誼;第二,中共領導人說的話,可靠性非常不確定,說謊是常態。這樣的個人關係,對建立明確的對中國政策沒有多大幫助,有時候還會誤導。
最重要的是第三點:由於美中關係的突破,來自於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需要,因此美國自始至終淡化對中國內政的批評,甚至還有意無意美化中國,使美國人民誤以為中共有別於蘇聯政權。James Mann對中美關係做了一個極為深刻的分析和判斷:美國與中共領導人達成的關係,是根據一項心照不宣的假設:中國是個獨特的國家,不能用套在別國之標準與原則來對待。美國從來不願意觸及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問題,只談人權問題,但他們忘記了政治問題不解決,沒有人權問題的改善空間。所以多年來的人權談判,已經淪為虛設。重點是,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堅持,其實不亞於前蘇聯,美方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被改革開放的外衣欺騙了。現在的習近平的所作所為證明,中國才是最堅持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的國家。
2019年11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新經濟論壇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一行。(圖片來源:JASON LEE/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最後,從根本上說,基辛格是一個國際政治戰略家,他的很多戰略思考或許是正確的,尤其展現在與中國建交的問題上。但是他太得意於自己的政治遠見,拋棄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基礎之一,那就是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原則。政客思維取代了政治家思維。最後淪為中共的說客。所以,中美關係,一開始就是一種「苟合」,是放棄價值和倫理原則的一種結合,這種結合完全處於利益考量,根本上是背叛美國外交傳統的。
鑒於具備以上四個特點的基辛格路線,之間還在深刻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我認為美國亟需展開根本性的反思。這個反思應當包括:
第一、尼克松路線的特點就是在國際戰略的框架下思考,而不是針對中國問題本身。在那個年代或許可以理解,但現在,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強權,再不去思考中國內部問題,而只是強調與中國的合作的和略意義,就太過時了。不幸的是,現在美國政府很多人還是有這種冷戰思維,例如對於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合作的迷戀。
第二,中國需要美國,遠遠大於美國需要中國。美國才應當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三,我認為,改變中國,應當是美國的政策核心。因為,中國不改變,世界就會被中國改變。最近十幾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是觸及美國和自由世界根本利益的事情。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