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平安夜,人們演唱「願榮光歸香港」於尖沙咀海港城。(圖片來源: 龐大偉/看中國)
【看中國2022年11月22日訊】11月13日,亞洲七人橄欖球系列賽韓國站男子組中國香港對韓國決賽上,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案示威的標誌性樂曲《願榮光歸香港》被當作中國國歌播放。對此事的反響,香港民眾和官方截然不同。通過這首歌的播放事件,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認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想像的共同體」似乎是社會撕裂、分歧的主因。
國歌被錯誤播放後,港府如臨大敵,而矢板明夫說,韓國比賽主辦方把香港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當作香港的「國歌」播放,後來承認是技術上的錯誤,但是很多香港朋友們還是十分激動,他們把播放歌曲的片段做成短片,到處傳發,慶祝自己的國歌「被國際社會承認」的瞬間。
這種喜悅之情從何而來?矢板明夫認為,每一個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香港人,聽到這首歌時,都會想起香港昔日的美好,以及香港年輕人在與強權抗爭中,付出的努力、犧牲,還有遭遇到的挫折。這首歌,已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也將成為香港民族主義的種子,在很多香港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他還從自身到香港的採訪經歷談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我到香港採訪,在尖沙咀附近曾遇到迎接奧運的市民大遊行,很多人都揮舞著五星紅旗、唱中國的愛國歌曲。當時給我的印象,香港是一個大中華主義思想非常強烈的城市。」
他嘆,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幾年,很多香港人對中國的歸屬感變成了極度的厭惡感。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訴求香港獨立。中共政權這幾年對香港的高壓統治,使眾多香港人出現了和中國人不一樣的自我認同。
為什麼會發生有這麼大的變化?矢板明夫分析說,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分析民族主義時、提出了「想像的共同體」這個概念。也就是說,當一群人擁有一段共同的難忘歷史時,他們會把自己所在的群體想像成為一個民族。同時,會把那些曾經為了捍衛民族而付出代價的人,當作共同的英雄。
所以,他認為:反送中遊行和香港國安法之後,黎智英、黃之峰,以及在抗爭中犧牲的年輕人,都成了香港人的英雄。而鎮壓香港人的中國共產黨宣傳的所有英雄人物,幾乎都變成了反面人物。在某種意義上,香港和中國已經分道揚鑣了。
其實臺灣也是一樣
矢板明夫從香港談到臺灣,他寫道:「兩蔣1949年來臺以後,通過教育、宣傳,讓臺灣人認同中國。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太原五百完人等,當作共同的英雄。要求臺灣人去敬仰、懷念。」
他說,隨著臺灣本土化和民主化的推進,擁有本土意識的臺灣人已經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民族英雄應該是湯德章、陳文成、鄭南榕⋯。但仍然有一群人,至今還在選舉的集會上高唱「青海的草原」、「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兩種截然不同的「想像的共同體」似乎正是這個社會撕裂、分歧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