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爆炸的後洩氣狀況。(圖片來源:Swedish Coast Guard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0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編譯報導)北溪天然氣管道在瑞典、丹麥海域的詭異爆炸正在調查中,但作為管道著要修建者的俄羅斯被排除在外。俄羅斯外交部10月14日表示,已經召見德國、丹麥和瑞典大使,表達莫斯科對此的「困惑」。
俄羅斯被排除北溪爆炸調查 俄召見3國大使抗議
俄國與德國之間的北溪(Nord Stream)1號與2號天然氣管道9月26日突然詭異爆炸,多處洩漏。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表示,這是「國際恐怖主義」所為,美國、波蘭和烏克蘭能從中獲利。
俄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說,「近幾天,俄國外交部召見德國、丹麥和瑞典駐莫斯科的外國使節代表」。
俄國總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要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及俄國「主管部門代表」,參與由柏林、哥本哈根與斯德哥爾摩發起的調查,卻未得到官方回應,俄國外交部對此「表達困惑」。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指責,不讓北溪管道所有者參與調查說明調查方「想隱瞞信息」。
俄國外交部說,「與此同時,卻有報導傳出包括美國等其他國家參與了調查」。
俄國外交部告訴被召見的各國大使,如果俄國專家無法參與調查,「莫斯科將會認定這些國家有所隱瞞,或者是在掩護這些恐怖行動背後的肇事者」,並稱俄國不會認同沒有俄國專家參與的調查的「偽造結果」。
俄還可給歐盟提供北溪天然氣 德國拒絕
俄羅斯日前表示北溪(Nord Stream)一條支線仍處工作階段,「可以繼續替歐洲供應天然氣」。對此,德國政府回應,不會接受俄羅斯的天然氣,因已不是「可靠的能源供應方」。
據《德國之聲》報導,普京(Vladimir Putin)在莫斯科的能源會議上表示,俄羅斯是一個可靠的能源供應國,指責西方破壞了市場。
他說:「對北溪管線的供氣要看歐盟法庭的決定,如果他們願意,那麼開關可以打開,就是這樣。」
德國政府發言人霍夫曼(Christiane Hoffmann)表示,已排除了德國使用「北溪-2」的天然氣可能性,即使不考慮可能破壞北溪管線的可能性,德國也不再將俄視為「可靠的能源供應方」,在管線遭破壞前就停止輸氣。
外媒報導,「北溪-1」和「北溪-2」雖然被水下爆炸波及,導致天然氣洩漏,但管線的支線仍可正常運作, 2號管線的年輸送量可高達270億立方公尺(bcm)。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烏俄戰爭時就已停止該管線的認證程序,因此該管線從未正式投入使用。
俄羅斯質疑
在調查尚未開始前,波蘭和烏克蘭官員已經指責俄羅斯對北溪管道發動襲擊;俄羅斯則將矛頭對準美國,指出只有美國能從北溪事件中獲益,便於其向歐盟出售更多液化天然氣。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發言人庫普裡揚諾夫(Sergei Kupriyanov)10月10日在接受俄媒體採訪時指出,早在2015年,「北溪1號」管道附近就發現過北約的「海狐」掃雷器。
庫普裡揚諾夫表示,2015年11月6日,公司在對「北溪1號」進行常規檢查時發現了這枚掃雷器,掃雷器正位於管道間的縫隙中。隨後瑞典軍方移除了掃雷器併進行控制爆破。此事一度造成「北溪1號」停運。
北溪管道公司當年曾在官網上放出相關公告,並對瑞典軍方表示感謝。公告稱裝置位於瑞典海上專屬經濟區。
北約當時解釋稱掃雷器是在軍演時遺失。庫普裡揚諾夫則指責,這枚軍用爆炸裝置當時就位於北溪管道下方。
早在俄烏衝突前,北溪管道就是俄羅斯與歐盟和美國博弈的焦點。美國一直反對歐盟依賴俄天然氣,認為此舉將加大俄羅斯對歐盟的影響力,美國也希望歐盟能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特朗普擔任總統時,美國直接對「北溪2號」項目實施制裁。
路透社上週獲得的信息顯示,在北溪管道第一處受損後數小時,一架美國海軍巡邏機曾出現在「北溪2號」泄漏點附近。
飛行紀錄顯示,這架P-8A「海神」反潛巡邏機從冰島出發,在波蘭上空進行了約一個小時的常規巡邏,之後突然飛往波羅的海的北溪管道所在區。
對於相關報導,美國海軍回應稱當時P-8A是在波羅的海執行常規巡邏任務,與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無關。
專家:北溪管道爆炸 應被視為人類共同威脅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在《聯合新聞網》發表文章稱:北溪管道洩露事件發生後,各方都立即認定此係人為故意破壞事件,並完全排除意外事故可能性;但應為此負責主導破壞行動幕後黑手,卻顯然是缺乏共識。各國政府甚至還運用官方發言機制透過媒體放話,相互指責並歸咎於政治敵手。
他認為:「面對此等人為破壞事件,各國政府缺乏真誠合作共同尋找元凶意願,反而是冷言冷語相互猜疑,此種對立參雜冷漠態度,將是國際社會未來發展最值得擔憂之處。
張競表示:說起來真是很奇怪,假若運輸船隻在特定海域遭受到不明破壞產生損傷,有可能會影響到商業航運活動,國際社會不論各國都會極度重視國際海域之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並且各方都會想盡辦法尋找威脅真正源頭,絕不容許任何進行破壞海上交通線之國家或是恐怖組織,能夠讓其輕易躲避過制裁行動。
同時當國際商業海運受到威脅後,必然會在國際經貿界以及金融圈產生市場波動效應,此等經濟誘因亦不容許各國坐視不顧,必然是要積極有所作為,絕不能讓整個破壞事件搞到不明不白,最後沒有下文不了了之,讓背後元凶逍遙法外。
但相對上北溪破壞事件,顯然就未曾獲得相同關注,各方調查與追緝破壞者,各項行動看來亦不算是積極。誠然目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發生衝突,造成歐洲與美國聯手,採取各項反制措施,對俄羅斯進行制裁行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發生此等破壞事件後,可以對莫斯科這個受害者去講風涼話,袖手旁觀看好戲。
尤有甚者是刻意釋放各種陰謀論,將懷疑箭頭導向直指莫斯科,放話指控不無可能是俄羅斯自導自演,利用破壞北溪天然氣輸送管道系統,希望栽贓或是嫁禍至特定對象。此等短視近利作法,嚴格來說,確實都不是強權希望扮演全球領導者,掌握領袖地位時應有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