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140年,漢武帝創建年號「建元」,這是中國第一個年號。(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年號」又稱「元號」,用來表示君主在位期間的紀年方式。歷代帝王都以年號來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同時也用來宣示其治國理念及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的願望。
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在西元紀年法沒有通用以前,中國古代以帝王紀年法來紀年,即以帝王在位的年數來紀年。比如:周宣王元年,魯隱公三年等等,這在夏、商、周、秦四朝及西漢前期最為常用。
西元前140年,漢武帝創建年號「建元」,這是中國第一個年號。從此以後,中原帝王便開始普遍使用年號紀年。
一個皇帝可以有很多個年號,如果遇到祥瑞或災異等大事,帝王通常都會改元,啟用新年號,比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8個年號。到了明、清兩代,一個皇帝通常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後世習慣用年號來代表他們,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年號有何意義?
年號被認為是正統的標記,如果使用了某個年號,就代表著你服從了某位統治者,承認了其統治地位。比如三國時期的魏、蜀、吳,誰都不服從誰,因此各自有各自的年號——曹丕的「黃初」、劉備的「章武」及孫權的「黃武」。
國家的掌權人通常也會使用一些意味深長的年號。比如西漢最後一任皇帝孺子嬰,用的年號是「居攝」,很顯然,這個年號指的是當時的實際掌權者「攝皇帝」王莽;再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當時商議年號時,為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便以「同治」當年號,意思是兩宮太后臨朝同治。
年號背後的故事
唐太宗在位期間只用過一個年號——「貞觀」。「貞觀」出自於《周易》,「貞觀」就是以正道治理國家的意思,而唐太宗用人唯賢,使唐朝迅速走向強盛,他確實做到了以正道示人,也因此,最終實現了他理想中的「貞觀之治」。
漢宣帝時,山東發生地震,講究天人合一的古人認為,地震是大地對國家執政者的警告,於是,漢宣帝下罪己詔,所以改元「地節」,後來,天降甘露,漢宣帝又改年號為「甘露」。
中國歷史上年號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應該非「康熙」莫屬了,該年號用了61年。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康熙」即是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
至於說最愛換年號的皇帝,那就是武則天了,她在位的21年內,換了18個年號,用最長的不過4年,最短的則只有2、3個月就換掉了。除了愛換年號,武則天還首創四字年號,比如:「天冊萬歲」、「萬歲通天」、「萬歲登封」等,真可說是創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