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某社區的「十戶長」徵集令在社媒上被熱傳,該徵集令中「十戶長」的提法,引髮網友熱議,有網友直言:「這不就是北韓的樓道長嗎?」(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看中國2022年9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9月21日,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某社區的「十戶長」徵集令在社媒上被熱傳,該徵集令公開徵集「十戶長」人選,要求報名者思想向上等條件。該徵集令中「十戶長」的提法引髮網友評論如潮。有網友直言:「秦制十戶長重現現在,株連,連坐。無非就是想控制老百姓。」
據中國數字時代報導,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一社區推行「十戶長」制度,併發布人選的徵集令,該徵集令中「十戶長」的提法讓不少網民聯想到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如秦朝的「編戶齊民」、元朝的「千戶制」,這一系列制度均有株連、連坐之類的高壓恐怖色彩。
該片區自8月底已試點社區「十戶長」治理,四川日報旗下媒體曾對此有過報導,指出「十戶長」主要由社區居民負責聯繫服務十戶鄰居,「十戶長」是連接社區黨組織、樓棟長和居民的橋樑和紐帶。各樓棟由居住於此的機關企事業黨員幹部帶頭承擔「十戶長」之責任義務。
網上熱傳的「十戶長」徵集令顯示,面向全體居民公開徵集「十戶長」,要求具備思想向上、身體健康、有較強協調溝通組織能力、熱心公益和服務的人。可以自薦、聯薦、推薦。
網傳「十戶長」徵集令。(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網傳「十戶長」配置圖。(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搞‘十戶長’的人,你對得起200多個世紀裡的祖祖輩輩嗎?」
「噴格拉底」微博號文章指出,「十戶長」就是十戶設立一個「戶長」,作用自然是為防疫管理。有事沒事就敲敲門、入入戶,到你家裡看看有沒有消殺、做核酸、戴口罩之類。問題是,我們有權力不讓「十戶長」進門嗎?正常來說這個權力應該有。但現在看我們沒有。因為「十戶長」的職責是防疫,你不讓其進門,你就是妨礙防疫。妨礙防疫的後果前車之鑒太多,輕則罰款,重則拘留。
「十戶長」已到了讓人不得不討論、甚至窒息的地步了。看到「十戶長」就想到了秦朝的商鞅,秦朝距今估計已有兩千三四百年的歷史,我們前進了200多個世紀,居然被商鞅的智慧給折服支配了?搞「十戶長」的人,你對得起200多個世紀裡的祖祖輩輩嗎?
作者質問,尊嚴是百姓必不可少的東西,試問誰會願意讓「十戶長」做自己的「當家人」?隱私是每個人維護尊嚴的自留地,試問誰會願意每天讓「十戶長」敲門入戶?不止成年人,哪怕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孩子,也不會願意接受「十戶長」的存在,因為他們存在的意義和電子哨兵並無本質區別。
網傳又一則未知地區的「十戶長」招募令。(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十戶長」令大陸網友反感並感恐慌
署名「聞舞視界」網易號發文指出,看到「十戶長」之所以讓網友感到恐慌,與歷史知識關係甚大,比如,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中,把全國每五戶編成一伍,十戶編成一什,把五家或十家構成一個聯保組織,指使人們互相監視。若「什」「伍」之中有一戶犯罪,其它戶必須及時告發,對告發者有賞,對不告密者連坐腰斬。
微博上署名「趙錚新知創作者」說:「一個小吏有什麼資格,在一個街道招募十戶長。這種名詞和方式,明顯讓人想到歷史上的倒車。不需要考慮法律,腦袋一拍就有辦法自由創作,是中國權力系統運作中的一個漏洞。」
署名「影視生活社」發文說:「不知道那個十戶長的事情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我的態度就是,不太支持!也不贊成這種做法!疫情之下,大家收入低,人心慌慌,日子不好過!如果這樣,搞連坐,人與人之間將會失去信任,再來這一下,無疑是火上澆油。」
「ii_微波_2008呢」說:「我也沒多老啊。感覺跨越了2000年的歷史啊。拿著智能機,過秦朝的日子。穿越加網路,這是完美的時代嗎?這是正常的麼。歷史書上,封建制度不是一直都被唾棄的嗎?我們是什麼社會啊!」
不少網友留言:「腦門被驢踢了,想出來的十戶長。有人是想要搞事情嘛」、「保甲制度始於秦朝,秦朝很快亡了。十戶長之名始於元朝,元朝也很快亡了。」、「這不就是北韓的樓道長嗎?」、「下一步準備幹嘛?」也有網友表示,元代在全國推行「十戶長制,「這一政策間接或者說直接導致了元朝的短命滅亡。」
推特網友「趙蘭健」說:「連帶處罰責任,是‘株連九族’的當今翻版。‘十戶長’也是一種連帶責任。這十戶人家互相監督,只要有一家犯錯誤(例如不做核酸),另外幾家連帶處罰,之後十戶人家互相鬥。而孩子能不能入學,和家裡人辦沒交醫保關聯。這種‘株連九族’管理模式會更加限制公民權,使人們陷入更加恐懼之中。」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