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全球低通脹時代:怎麼終結的?(圖)


【看中國2022年9月12日訊】在消失了30多年之後,全球範圍內的高通脹再度歸來。

看一下全球最核心的G20國家的最新通脹率就能明白。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G20國家中,有15個國家通脹率在5%以上,而有一半的國家通脹率超過8%——這意味著,即便按照官方的統計方式,人們手中的貨幣現金一年時間購買力就縮水8%。

且不說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巴西這些通脹率一貫就很高的國家,就說一直以來通脹率很低、佔據世界經濟規模半壁江山的歐盟和美國,其最新的通貨膨脹率也分別達到了8.5%和9.1%。可見,新一輪通脹基本已經蔓延全球。

2022年3月美國紐約一家加油站的油價
2022年3月美國紐約一家加油站的油價(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要知道,在2021年之前的30年間,歐、美、日各國,壓根兒就沒出現過5%以上的通脹率。所以,2021年底以來逐漸蔓延全球的通脹率,不是一個暫時的現象,而是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過去30年「全球低通脹時代」的終結。

大家都知道,信用貨幣時代,政府是可以隨意印鈔的(正如疫情期間美聯儲的無限QE印鈔一樣),那為什麼從1991-2020年,我們還可以享受30年的低通脹時期?

原因可以簡單分為如下3個方面:

1)整體的和平環境與央行相對有節制的印鈔;

2)技術發展、擴散與生產貿易的全球化;

3)有利的人口結構。

自1991年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上的主要大國甚至次一級的大國之間,從未爆發過戰爭,連冷戰期間經常爆發的「代理人戰爭」,也大大減少。沒有了那麼多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一心一意搞生產,各種商品和服務自然會極大豐富,只要主要國際貨幣印鈔不那麼離譜,與生產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那麼,通脹就會被持續壓制。

雖然從08年開始,美國就帶領著各大經濟體一路開啟大印鈔之路,但實際上,在各國央行和政府的管控與引導下,超發的貨幣並未流向日常消費品的市場,而是催生出各類形式的資產泡沫。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美股、中房、與日債全球三大資產泡沫,即:結構性通脹。

例如,自198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長達22年的時間裏,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其廣義貨幣M2的發行量,年平均增速只有5.4%,考慮到過去30年全球真實GDP(代表真實商品和服務的增長),大約以3%左右的速度增長,通脹率當然就能夠被持續壓制在低位。

冷戰結束以後,蘇東集團及中國,先後加入到西方經濟生產的陣營(WTO),西方長期摸索出來的工業化生產技術,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不僅僅是技術在擴散,源於西方的一系列高效管理理念,也開始在全世界推行,再加上交通運輸和信息傳遞的現代化,這意味著全球化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種科技的擴散、交通運輸和信息傳遞的現代化,使得全世界的生產率大大提高,增加了商品和服務的供給,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來,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豐富熟練而廉價的勞動力,更是給全球的物資生產插上了翅。所有這些商品的生產,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美歐日等西方發達國家,這自然會大大壓低歐美日的通脹水平。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更是讓人類的信息通訊技術(ICT)上了一個台階,也讓人類生產能力有了質的提高,這都為壓低全世界的通脹提供了東風。以商品進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來看(代表經濟全球化水平),這項指標自1991年開始加速增長,一直增長到2008年。

從人口結構看,則是從1990年起,全球主要人口大國(中、印、美、印尼和巴西,合計佔了世界人口的將近一半)中,其15-64歲勞動人口比重持續提高,這意味著,幹活的人越來越多,生產出來的物資和服務,當然也就越來越多。

如果定義25-64歲人口為生產者,而其餘年齡段人口為消費者的話,全球的生產者/消費者的比例自1990年到2015年持續抬高,並且處於歷史最高位,這當然就壓低了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正是在以上三個有利條件之下,過去30年,全球的通脹都處於較低位置,這還造成了另外一個影響——各經濟體的利率,也逐漸被壓制到越來越低的水平。

較低的利率,反過來助長了主要經濟體政府不負責任的借貸行為,它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肆意增加公共債務,對選民們遍灑福利,支出遠大於收入,財政赤字成了常態。

2020-2021年疫情的爆發,更是將這種「遍灑福利」的行為,發展到了極致。

以美國為例,通過聯邦政府借債、中央銀行印鈔,就在2020-2021年,美國拿出了相當於GDP總量25%的現金,直接分發到企業和個人那裡去,由此造成了美國政府債務/GDP比例的飆升,但美國政府卻絲毫不在意繼續推行赤字政策。

由此,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如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的公共債務,一再創出二戰結束以來的新高,幾乎都是和平年代的歷史之最。

隨著債務壓力的增加,政府也有意聯手央行,一起製造通脹,以此來減輕債務負擔。

疫情以來的西方各國,普遍學習美國的「經驗」,央行使勁兒印錢,政府使勁兒借債,然後,直接給民眾發錢,期望通過「現金直達底層」來製造通脹。

這就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發生通脹背後真實的原因。

只是,所有的政府,都不約而同地堅持「既要,又要,還要」的原則:

既要刻意製造通脹,以便讓經濟規模相比債務趕緊變多,這樣債務就不是問題了;又要通脹率數字顯得不那麼高,選民們對於通脹不會有什麼怨言;即便有了通貨膨脹,還要讓所有民眾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央行一定會嚴厲抗擊通脹。

拔著自己的頭髮想讓自己飛起來,這就是各國政府和央行的心態。

然而,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以來,全球經濟逐漸形成了以下趨勢。

1)央行在疫情期間不負責任的印鈔,政府為了收買選民的發錢行為,都憑空增加了這個世界的消費能力和鈔票數量,卻沒怎麼增加全球的生產能力——物價上漲;

2)疫情打擊了全球的大宗商品生產以及物資供應鏈,減少了有效勞動力的供給,消費的人越來越多,而生產的人越來越少——物價上漲;

3)整個世界的人口年齡結構越來越老,創造財富的生產人口/消耗財富的消費人口比例,在持續地降低,全球所能生產出來的財富減少——物價上漲;

4)歐洲、美國乃至全世界,多年來倡導「能源革命」,對於化石能源的投資和維護大大減少,由此造成傳統能源供給不足,原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急劇上漲——物價上漲;

5)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而歐美國家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和禁運,這不僅減少了俄烏兩國糧食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供給,同時也帶來了運輸成本的劇增——物價上漲;

就這樣,原來所有降低全球通貨膨脹的力量,都在最近一年多以來,轉變為逆風。

接下來,只要疫情不徹底消失,中美競爭和衝突的強度不降低,整個世界主要生產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無法變回年輕,各國政府和央行「印鈔拯救一切」的想法不發生改變,新能源的替代不能一夜完成,俄烏戰爭沒有迅速結束或已經結束但西方的制裁和禁運並未取消……

那後果會是什麼?——接下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各國的通脹率,都不會像1992-2021年那樣被成功壓制在低位,而是很有可能大幅度波動,這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想起來2018-2019年期間,央行們都普遍相信,印鈔也不會導致通貨膨脹,而無數的財經媒體和自媒體,包括像摩根大通這樣的頂級金融機構,卻都在胡扯什麼永久負利率,尤其說什麼美元一兩年後會跟隨日元和歐元的步伐實施負利率……連中國前央行行長,也得意洋洋地說,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快速地進入到負利率時代……

現在想起來,真的是無比荒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