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越南是香港市場主要的大米進口來源地。(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9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遠海音綜合報導)白米飯是港人餐桌必備,泰國和越南是香港市場主要的大米進口來源地。而這兩個國家近期達成了共同提高大米價格的協議,預將對全世界米價造成衝擊。港媒調查發現,目前香港大米售價飆升,市場零售價高出進口價至少1倍。有米商透露,米價上漲亦或受物流成本過高影響。
泰越聯合抬高米價
《聯合早報》報導稱,8月29日,泰越兩國官員舉行新一輪談判,首次同意合作,抬高大米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目前還不清楚泰越兩國何時會提高米價。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長顧問阿隆功表示,聯手提高米價的建議將分別提呈給兩國農業部長。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泰越兩國的粗米產量約佔全球產量10%,全球總出口量約26%源自泰越。在全球糧食價格高漲之際,這兩個國家聯手若提高米價,將對買家和消費者造成負擔。
香港大米飆升
《明報》9月5日報導,分析數據發現,近期,香港大米的本地零售價,居然比進口價高出至少一倍。報導指,泰國米是香港人消耗最多的進口米,佔香港大米進口量及銷售量的五至六成。今年上半年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進一步擴大,最新第二季進口價是10年來同期第三低,零售價卻攀升至同期第二高。
具體看,2013年香港的泰國香米零售價為每公斤12.26元,比進口價僅高出34%;但之後零售和進口價的差幅不斷擴大,到去年,泰國香米的零售價比進口價高了96.8%,創10年來新高,今年第一季度泰國香米平均零售價居然升到比進口價高出125%。
各行家分析香港米市 受進口價、流通、疫情等影響
香港工貿署對《明報》表示,食米平均進口價是根據進口商於進口許可證上申報的到岸價(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CIF value)計算,已包括香港進口商截至載貨船隻、車輛或飛機抵達之時為止所付出的貨品成本,即保險、運費及任何其他費用。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則稱,疫情期間除本地運輸成本增加外,食肆多次因限制堂食而減少「攞貨」,令部分食米囤積,而之前預訂的新批次又到港,進口商要額外租臨時倉存放,租金成本仍升,「米商有苦自己知」。為追回過去兩年疫情間的損失,餐廳價格「平時10元一碗白飯,現在或要15元」。
香港米行商會理事長陳建年表示,食米進口價會隨原產地政策及產量浮動,惟近年物流成本上漲,「以前賣家會包埋運費,舊年年底開始不包」;他指疫情期間運力受阻,進口商要負擔的運費一度倍增。
俄烏衝突以來全球糧食供應趨緊
另據財聯社報導,在連續乾旱之後,泰國今年將迎來糧食豐收。此外,泰銖今年早些時候跌至五年低點,這將使泰國的出口成本相對更低。泰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泰國4月食品出口同比增長2.2%,其中大米出口增長44%。
自2月下旬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實施糧食出口限制和禁令的國家已超過20個。全球糧食供應趨緊,小麥和玉米的價格一路飆升,而大米被認為是幫助防止世界糧食危機惡化的主要糧食。糧食保護主義浪潮下,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泰國有望從中受益。
香港大米價格未來能否回落?
香港大米飆升之後能否回落是民生關心的一件大事。
2008年全球的大米價格曾在兩個月內漲幅達到了50%。泰國大米,3月27日報價達到每噸760美元,一日內竟增加了30%。當時,由於需求增加、各國儲備逐漸減少,全球第二大大米輸出國越南又爆發蟲災,亞洲的米價隨即上漲了一倍。據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依賴進口泰國香米的香港和澳門春季相繼出現了大米搶購風。
據《明報》9月5日報導,對於未來的米市,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稱,貨物進口價與零售價往往未必有直接關係,因前者主要由國際市場決定,後者會受本地情況影響,「例如社會不穩定時,超市就可能賣貴些,因為人們會囤貨;(政府)派消費券時又可能會貴些」。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稱,疫情期間運力受損,整體物價都會上漲,問題只是加了之後,若物流正常,大米價格會否相應回落。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多個產地的食米均呈現零售價比進口價差距擴大現象,是因受本港營運成本,包括油價和人力成本增加影響。他說,除非突然出現具競爭力的來貨渠道,否則零售價一旦上升就很難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