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向舜說道:「朕看起來,天的定數在你身上。你可以擔任這個帝位。」(圖片來源: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接上集:【帝堯的故事】五十八:四岳舉舜 帝堯嫁女
帝堯命九子和眾大臣送女出嫁。到了吉期的清晨,舜穿了禮服,親自御了花車,前面一座彩亭,亭中安著兩隻鳴叫的大雁,逕向女宅而來。進門升堂,先將兩隻大雁安放在上方,然後朝著正中恭恭敬敬的拜了八拜。早有大司徒等前來招待。須臾,兩位新人出來,由唱讚者招呼,舜上前,對著她們每人作了兩個大揖。旋即出門,一同登車。舜居中執御,娥皇在左,女英在右。那輛車子是個安車,可以坐的,因為有「婦人不立乘」的講究的緣故。帝堯的九個兒子等隨後送親。到了家門,舜先下車。然後,二女齊下。洛陶上前唱讚引領,升降拜跪,行了百年夫婦大禮,送入洞房。共牢而食,合巹而飲,一切禮節齊備。過了多時,九子辭去。大司徒等亦回太原覆命。
過了幾個月,帝堯命令舜代理大司徒,總理百官之事。舜舉賢任能,因材器使,數月之內,無一廢事。帝堯因此愈信舜的才德。
又過了幾月,這年適值是諸侯朝覲之年,遠近諸侯來朝覲者絡繹不絕。帝堯要試舜對於處理各國之間的外交關係能力見識。於是又叫舜作上儐之官,招待四方賓客。東方九夷之國在東門之外;南方八蠻之國在南門之外;西方六戎之國在西門之外;北方五狄之國在北門之外。一批來一批去,舜都招待得非常圓滿周到。各方諸侯見了舜的威儀,聽了舜的談吐,都生敬仰之心。於是帝堯知道舜這個人才德兼備,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無須躊躇了。
帝堯又召見大司農、大司徒二人,告訴他們說要禪位於舜,二人都極力贊成。大司農還將自己前次與舜一同出去考察洪水,在大麓虎狼不搏、蝮蛇不蜇及烈風雷雨不迷失的情形說了一遍。帝堯聽了說道:「那麼更可見了,這是天神呵護,也就是誠感萬物。鎮定堅固的精神,更不必說了。」
過了兩日,朝會之時,帝堯向舜說道:「舜,汝走過來!朕和汝說:汝從大婚以來,已有三年。朕從前問汝之事,考汝之言,到現在一一都有效驗。朕看起來,天的定數在你身上。你可以擔任這個帝位。朕還有兩句話送與汝,願汝切記:世界上最難做到的,是一個『中』字;而最要緊的,亦是一個『中』字。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才叫作『中』。而這個『中』又不是一個死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中』;一個時候,有一個時候的『中』;一個事件,有一個事件的『中』。差之以毫釐,謬之於千里,所以總要緊緊的執住這個『中』字。一定要上秉上天的旨意,下視萬民之心。假使一有謬誤,四海必至困窮,天祿亦因此而永終了。這是朕七十載以來的經驗,所兢兢自守的。汝務須注意!」
舜聽了,惶恐之至!再拜稽首辭道:「帝的訓言,舜謹記在心。但是臣才德薄弱,萬萬不能勝此大任!還望帝另行選擇有德之士而禪之,實為幸甚!」帝堯道:「朕自即位以來,就抱定一個求賢者而傳授帝位的心思。但是七十載以來,想讓給他的,他不肯受。而當朝的賢人沒有誰能超過你的。雖然朕知道擔任天下大政是極苦的事情,但是汝年富力強,應該為天下百姓犧牲。汝其勿再辭!」舜聽了,仍舊是謙讓,不肯答應。
後來大司農等進議道:「臣等細察虞舜固讓之心,當然是個謙德。但是或許因帝在位,不肯顛倒君臣名義,所以不肯受,也是有的。依臣等愚見,是否可以先不談禪位之事,暫且作為攝政。那麼帝仍在大位,於君臣名義既不至顛倒;於帝的頤養休息亦不相妨礙。豈不是兩便嗎?」帝堯想了一想,說道:「這倒亦是一個辦法,那就如此吧。」舜還要再辭,帝堯君臣一定不許,舜只得答應。
本來帝堯之意是禪位於舜,是要築壇設座,舉行一種授受大典的。現在既是攝政,那麼典禮不甚繁重,不過為舜特定一個官號,叫做「太尉」。尉字的意思,是自上安下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夠安定萬民。攝政日期,定於次年正月實行。
轉瞬年終歲首。這日已是帝堯在位七十載的正月初一。太尉舜因為將實行他攝政的事務,所以於當日午時,率領群臣百官到五府中來。那五府亦叫衢室,是帝堯即位初年造在平陽的。後來因水災,遷到太原,因為典制所在,不可缺廢,仍舊照樣造一個。照五行之德算起來,帝堯是以火德王天下。所以他受命的始祖,是赤帝文祖。因此舜這次徑到文祖之前來祝告,表明攝位之意,亦叫作受終。受終的意思,是表明帝堯政治上的責任至此而終。以後責任,由舜承受,以分界限。
這期間,舜結識了文命,也就是後來的大禹,把治理天下大洪水的任務交給了他。從此大洪水也得到了治理。
其時朝廷中眾大臣協同太尉一起上表奏請堯帝是作樂,以謝上蒼天神。堯帝同意了,就派大樂正「質」(人名)製作,夔(kuí)從旁參酌。樂的大要極為簡單,仍舊是從前山林溪谷之音,推而進之,再用麋蒙在缶上敲起來,又用許多浮石拊擊起來,以像上帝玉磐之音。又用幾個瞽目的樂師將五弦之瑟合攏來,作為二十五弦之瑟,如此就算成為樂了。眾大臣們一起擬定了一個名字,叫作「大章之樂」,亦叫作「大唐之樂」。它的歌詞傳到後世的,只有四句,叫作:舟張辟雍,鶬(ㄘㄤ,cāng)鶬相從,八風回回,鳳凰喈喈。
後來祭享上帝的時候,奏起這樂來,百獸蠢蠢,相率而舞。
可見樂的感物全在至德,不在於製作的繁簡了。
之後帝堯天子將政事一切盡行交付與舜。自己帶了幾個家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從前做陶堯侯的地方。安度餘生。不再回平陽。
過了殘冬,這年正是帝堯在位九十載的春天,帝堯居住陶地行宮咸陽,宮室不大,也不奢華。仍舊是院外有個大池塘。花木禽獸觀賞之品具有。有時則往來郊野,看百姓耕種工作,亦頗有意味。如此閑適的生涯,不知不覺,在游宮之中一住十年。這十年,可算是帝堯作天子後最舒暢的時日了。
當初西王母說過:洪水平定後,還有二十年太平之福可享,這話到此已應驗。帝堯在這閑適的生涯之中,還創造了一種文字,就是龜書。
且說這年,正是帝堯在位的第一百年。帝堯已經一百十七歲了,自夏秋以後,筋力忽覺稍衰,倦於行動,漸漸病作。那時丹朱和其他幾個兄弟早已前來伺候。娥皇、女英亦來伏侍。便是舜、禹等大小臣工,亦輪流的前來問候。就是遠近各州百姓聽見了這個消息,亦都個個擔憂,替帝堯向天祈禱,祝帝堯長生延壽。
怎奈帝堯年壽一到,藥石無靈。到了立冬之後,竟駕鶴西去了。這時堯的十男二女、大小臣工無不趕到,悲傷哭泣,固不必說。最令人感嘆的,就是這個消息傳佈之後,天下百姓無不痛悼,紛紛自動罷市哀悼,如同自己父母去世一般。後來三年之內,普天下的百姓不奏音樂,以表哀痛,這個真可謂難得之極。為什麼說難得?就因為那時候人的心地還比較單純,百姓是出於真心,所以叫作難得。四千多年前,人心還很古樸,沒有狡詐無理的虛榮心、自欺欺人的事情不會做。另外是百姓如果不是真心,假情假意的行為就必定有功利的目的。帝堯死了,如果是他的兒子丹朱繼位,還可以說紀念死的做給活的看。而現如今帝堯既以天下讓舜,紀念哀悼已死的堯又有什麼好處呢?所以當時百姓的確是出於真心,也可見帝堯的至德感民至深。史書上記載堯的至德,說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瞻之如雲,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當時百姓之所以如此,真是自然而然的舉動了。
一日,要舉行帝堯葬禮。正值隆冬,天氣奇寒。雪花飄舞,已經下了整整一天,還是搓綿扯絮的下個不停。極目遠望,大地河山房屋樹木,無不變成白色,彷彿天地也哀悼帝堯,為他穿孝。園林之中草木凋謝,黯淡無色,飛禽走獸都畏寒怕冷,不敢出來。只有帝堯生前經常餵養的兩隻仙鶴,凌空長嘯,哀聲震耳。
次日,靈車發引,百官恭送,到一個叫谷林的地方安葬。那谷林地方周圍是個極熱鬧的集市所在,群臣體仰帝堯愛民的厚德,既不鋪張排場,也不騷擾集市百姓,謹慎安靜的就將帝柩葬好。所以後世有兩句記述這事的史文,描述當時的情景叫作「堯葬谷林,市不改肆」。
在此後的中華歷史中,不論哪朝哪代,對帝堯的評價都極高。《尚書‧堯典》對帝堯的評價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
《論語‧泰伯》中也記載了孔子對堯帝的極高評價,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帝被認為是儒家道統的鼻祖,成為後世帝王治世的榜樣,可見堯帝之德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主要參考文獻:鐘毓龍《上古神話演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