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安平艦實彈射擊雄二飛彈。(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2年7月28日讯】(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元智大學被爆出有兩名教授赴中國的大學兼職,他們在臺灣分別參與飛彈、半導體研發,恐涉洩露國家機密。教育部長潘文忠26日表示,有收到檢舉信函,也即刻要求元智大學逐一查證,教育部也會秉持勿枉勿縱的精神處理。
《鏡週刊》接獲投訴,曾任元智大學副校長的林志民,1986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即進入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國防役,從事「雄二飛彈」的系統研發工作,更創下中科院有史以來最年輕副組長與技監記錄。他從2013年開始在廈門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一聘5年,每月約可領人民幣1萬5000元至3萬元,還有差旅費補助。2015年10月,林志民又獲聘為廈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並在受聘儀式後為師生做學術報告,內容涉及「飛行器自動降落系統」與「飛彈攔截」等。
另一位今年剛卸任的副校長李清庭,也被爆出違法到大陸任教,李清庭在半導體、光電領域小有名氣,從1982年起就在中科院任副研究員,後晉升技監,先後擔任成功大學電機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教授、國科會工程處長等。2016年4月,李清庭受中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邀請擔任講座教授,但該校前身為「中共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國防工業重點軍校。
教育部回應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稱,教育部長潘文忠26日對此表示,國內學者專家如到大陸的大學工作,本來就必須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兼職規範,教育部先前也有獲得檢舉信函,因此也即刻函請元智大學說明,學校調查及當事人提供說明,目前還有一些內容需要深入瞭解,教育部將會依循往例,和陸委會進行查證。
潘文忠表示,過去也有過相關案例,針對過去有爭議的學者,教育部也是秉持審慎的過程,尤其中國很多資訊不是那麼公開、明朗,要查證不太容易,因此教育部一定會要求要確實查證、釐清。過往也有一些案件在追查後做出相關裁處。
潘文忠提醒所有學者專家,如果在臺灣有參與機密、機敏性的研究,一定要恪遵相關法規,尤其如果有到中國講學的學者,有一些單位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裡的規範是不允許的,因此學者專家要從事相關的研究或講學時,一定要釐清相關規範,避免觸法。
元智大學則表示,學校在今年2月陸續接獲教育部來函,並在4月分別召開2次調查小組會議,關於被檢舉的教授是否有擔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學校已去函廈門大學臺港澳事務辦公室進行確認,但目前還沒收到回覆;有關教師兼職未來將依教育部規定,修訂校內教師校外兼職的相關法規,並將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審慎調查與處理相關事項。
中科院27日發聲明表示,兩位教授迄今已離院約30年,中科院對離退人員都依規定要求嚴格遵守保密義務及完成切結。中科院清查兩人,離職後雖曾參與中科院相關學術合作計畫,惟均未涉及國防機密。
專家揭中共竊密招數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瀋明室質疑,「中共不可能拿高薪讓你去講科普,而是要你講飛彈系統裡的功能、作用,當你舉例說明時,當然可能涉及雄風飛彈的構造,且雄風飛彈還在使用,不能說已離開三十年,且他們陸續都還有接計畫,中科院不能含糊籠統說沒有泄密疑慮。」
瀋明室說,這不是單一中科院或教育部、校方就能界定有沒有泄密危機。國安單位或刑事警察局應組專案小組調查,甚至搜索在中國上課的資料、研究等有無違反國家機密保護法,是否涉泄密等刑事問題。
瀋明室進一步指出,臺灣針對高科技、半導體晶片等科技人才已訂定法律防止中國挖角,但對防範「國防科技」人才外流配套不足。「如果臺灣現有研發武器系統上的弱點、漏洞被中國掌握,或是敵方掌握臺灣的武器效能,研發出反制攻擊武器,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瀋明室說,中國很多民間大學有軍方背景,派學生到國外進修,靠近學者拉攏關係並介紹到中國講學,還要求做相關主題的演講,以因應中國需要。他批評「中共慣用以拉攏、偷竊、欺騙、掌握把柄方式獲取機密技術,元智大學那兩位副校長完全不在意中共對臺軍事武力威脅。」
他認為,臺灣應制定更嚴格規範補漏洞,如延長離任赴中年限,加強法律責任。
中國常年挖角台灣人才
參與調查此案的監察委員葉大華表示,中國對臺灣各領域人才挖角,甚至因為臺灣注意到此事,將臺灣那些學者參加「千人計畫」的名單鎖住,難以清查,現在更利用雲端輸送資料。
葉大華說:「現在乾脆給一筆錢,不用來中國,就不會有出入境記錄,透過遠端提供資源,網路定期回報,尤其疫情之下更有合理藉口。」
葉大華呼籲,教育部應落實要求大專院校學者專家領取相關學術研究經費,必須揭露資金來源,以及有無在中國兼職,尤其是研發關鍵機敏技術的學者。
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回應指出,兩岸條例第33條規定,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中方黨政軍有任何形式的合作行為,亦不得與中方有涉及政治性內容的合作行為,違反者將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