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就是對公車腐敗公開宣戰的皇帝。(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從古至今,座駕雖是官員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種象徵,只要頭戴烏紗以後,就沒法排除對於座駕的關注情結。
然而,歷朝歷代,因沒有規定官車的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工具派發下來,完全供主管官員個人擺佈,成了絕對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長腐敗與奢靡的風氣。明清時期,坐著八抬大轎泡酒樓、逛妓院的官員不在少數。同時,古代官車數量龐大,成為嚴重的財政負擔。龐大的官僚機構因交通工具佔用了大量國家財富。比如清朝開國後,准許漢大臣乘轎,但都城區域廣大,官員住宅距供職單位都很遠,若要乘轎上下班,得準備兩班轎夫中途替換,一班轎夫抬轎時,另一班乘大板車隨後。計算下來,養一乘轎子的年度開銷需要數千兩銀子。
這樣就會積累怨言。衛懿公當國,政治腐敗,連他的寵物也乘上了高級官員乖坐的軒車,群眾大為不滿。所以當狄人攻衛時,大家一鬨而散,說讓您的寵物去打仗吧。可見乘車要講身份要講等級的觀念在當時已深人人心了。
執政者想了個辦法,就是歷代王朝都曾發布的《輿服志》(輿,即車,即輦、轎、座駕),對官員公務車配備予以規定。即什麼級別的官,享受什麼級別的座駕,都規定得詳詳細細。這樣可以限制官員超標準、公車私用等公車腐敗。
西漢景帝中元六年頒布了中國歷史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車使用規定:一、不同官員駕車馬匹數量有差,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車的裝飾體現等級差別,一是,即車廂兩旁用以遮蔽塵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將左邊漆成紅色,兩千石以上的可以將兩邊都漆成紅色;二是車輛上避雨遮陽的車蓋。平民乘車只許用青布蓋,官吏兩百石以下用白布蓋,三百石以上用皂布蓋,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繒覆蓋。於是車蓋連同冠服合稱「冠蓋」,也成了仕宦的代稱。我們所說的「冠蓋雲集」,與現在眾多官員開會將車子停在一塊的感覺差不多。
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很多君主和百姓非常推崇「魏晉風度」,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追求個性化。於是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官車使用種類最為繁多的時期。比如宋文帝喜歡乘坐用羊拉的官車,羊力氣小,體格羸弱,無法與駿馬和壯牛相比,但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有品位;南北朝宋的右光祿大夫顏延之,經常選一些老牛和病牛拉著一些笨拙而奇形怪狀的車遊蕩於街市之間,以顯示自己的卓爾不群;南北朝宋的大將軍瀋慶之,每逢趕上朝賀,經常乘坐一種叫「豬鼻無帷車」的怪車,這些都在當時被認為是瀟灑的表現。
《明史.奸臣傳》中,那個與嚴嵩勾結,總理全國鹽政,發了大財的都御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歲時饋遺嚴氏及諸權貴,不可勝記。其按部,常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傾駭。」按說,照祖宗規定,超過四人抬轎者,就要受糾劾,可這個嚴嵩的死黨,不但抬轎者超過指標六倍,而且還殘忍地使用了女性,這種荒唐的行徑,在他沒有完蛋之前,誰又能奈他何?
張居正,萬曆的首輔,回家奔喪,所坐過的堪稱世界之最的大轎子,對這種政策之規定,也是莫大的諷刺。
張居正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了: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張居正的這頂轎子,可想而知,一有裡外套間,二有隨侍人員,三有廚房廁所,估計應該比現在十七座的考斯特還要大,因此必須動用三十二個轎夫來抬,這恐怕不僅是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轎了。
張居正從北京至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了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
朱元璋就是對公車腐敗公開宣戰的皇帝。他很擔心養尊處優的轎車代步會導致吏治腐敗,所以開國不久便規定只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三品以上文官特許乘坐四人抬的轎子,余皆騎馬;勛戚和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抬轎者,都要接受嚴厲處罰。這一套規定在明朝初期執行得還是比較徹底的。
朱元璋由於自己出身貧寒,因此對公車腐敗這種事是非常深惡痛絕的。他擔心這些養尊處優的官吏用轎車代步會滋生腐敗,因此開國不久之後他便下令禁止官員乘轎,只有婦女和年老或者病患才可以。
朱元璋好私訪,經常躡手躡腳,潛行於金陵城的街頭巷尾,探察民情,有車也不用的。由於出身貧寒的緣故,知道百姓的艱難,所以,在克勤克儉這方面,他稱得上是個楷模帝王。據《明史》,有一次,有司奏請,要把他乘坐的轎子裝飾一下,需用黃金若干。他說,不必了,用銅就可以。臣下討他的好,「陛下,即使用純金又能費多少?」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乎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由於朱元璋的表率作用,從《明史.輿服志》裡,看到一系列關於乘坐車轎的規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轎。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蓋自太祖不欲勛臣廢騎射,雖上公,出必乘馬。」
雍正和乾隆以後,統治者進行大膽改革,在不影響官員形象的情況下,鼓勵大家乘坐輕便價廉的代步工具,於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騾車了,比乘轎省得多。而那些要撐體面的官員,綠呢大轎可以保留著,放在宅第的轎廳裡,需要顯示一下派頭時,可以花錢去轎行雇轎夫來臨時抬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