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膾炙人口」的故事來源(圖)

作者:美慧 發表:2022-06-09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魚
「膾炙人口」是很常見的一則成語,通常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其實「膾」、「炙」是古人最愛的二種美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膾炙人口」是很常見的一則成語,通常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或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其實「膾」、「炙」是古人最愛的二種美味,猜猜看,究竟是甚麼樣的美味,能讓人如此喜愛不已呢?

「膾」、「炙」是兩種美味

膾,是指切得很細的肉,也就是把禽、畜或魚肉用刀切細,切成的肉絲叫「膾」。《論語・鄉黨》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反映出「膾」就是一種「精緻美食」。

在古代的膾料理中,「魚膾」特別有名,在「魚膾」中,又以江南的「蓴羹鱸膾」為膾料理中的名菜。「蓴羹鱸膾」產在魚米之鄉的蘇州(吳中),當地的蓴羹、鱸魚膾自漢代起就頗負盛名,其美味則來自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

「炙」是不論古今,眾人都愛的料理方法——「燒烤」,它同樣是很吸引人的一種美味記憶。

《說文》中解釋,「炙」是炮肉,即是「灼」肉,火上烤肉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裹上一層東西來燒,也叫「炙」(《廣韻》),這算是烤肉的變化做法,像是現代人用鋁箔紙包肉來烤的那種做法。不管是直接燒烤,或是把肉包裹起來烤,都是「炙」。

烤肉時,那滋滋的聲響,加上那股濃郁的香味,常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動,無怪乎,烤肉美食已成為不論古今、不分老少的美好滋味。

膾炙人口」的典故由來

春秋時期,有曾晢、曾參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晢愛吃羊棗。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不忍心吃羊棗。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甚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晢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意思是說,羊棗代表著曾晢的獨特愛好,曾參以戒吃來紀念父親。

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大家都愛吃「膾炙」,中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並引伸出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或傳誦的詩文。



来源:看中國週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